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7月07日 星期三

    克莱恩的谜语

    凌越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7月07日   11 版)

        《斯蒂芬·克莱恩诗全集》,[美]斯蒂芬·克莱恩著,凌越、王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年5月第一版,46.00元

        克莱恩的诗虽然都很短小,但支撑每首诗的框架却往往由地平线和天际线构成,如此也就轻易触及到宇宙。

        斯蒂芬·克莱恩是美国文学史上罕见的早熟天才,在文学作品惊人的早熟方面,也许只有法语里的兰波和德语里的毕希纳可以与其一较高下。经过生前短暂的埋没,这三位早熟天才的作品都已成为各自国家和语言里公认的瑰宝。只是三人在文学体裁上各有所长,兰波毋庸置疑是19世纪最杰出的法语诗人之一,毕希纳的戏剧中“凸显出的天分及其成功的希望如此巨大而明确,以至于我们所拥有的作品就像是对他可能创作出的作品的拙劣模仿”(斯坦纳语),而克莱恩在22岁写就、24岁出版的长篇小说《红色英勇勋章》立刻引起广泛关注,当时几位重要作家——康拉德、亨利·詹姆斯、H·G·韦尔斯等都对小说中的反讽手法和精巧含蓄的象征主义给予高度评价,而且这本小说也毫无阻碍地成为美国文学中的经典名篇。

        但克莱恩作为美国重要诗人地位的确定却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乘着《红色英勇勋章》一时洛阳纸贵的东风,在小说出版同年的1895年末,柯普兰·戴出版社就将克莱恩68首短诗结集出版,题为《黑色骑士》。他的第二部诗集《战争是仁慈的》是在克莱恩生命的最后一年(1900年)出版的。两本诗集加上未收入诗集的零散诗篇,克莱恩全部诗作大概有一百三十余首,和克莱恩小说一炮走红相比,他的诗作因为过于超前和冷峻,而让当时的读者颇感不适,因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忽视,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引起人们普遍重视。《斯蒂芬·克莱恩诗全集》收录了克莱恩的全部诗作,归入“黑色骑士”、“战争是仁慈的”以及“未结集的诗歌”三个子集。

        斯蒂芬·克莱恩生于1895年,是家里的第14个孩子(存活下来的第9个)。他的父亲生长于一个古老而显赫的家庭,曾做过新泽西卫斯理公会的长老、教师和牧师。他母亲也有着来自卫理教派教长的高贵血统。父亲在克莱恩9岁时去世,而母亲为了支撑家庭围绕卫斯理公会和妇女的改革事业,进行写作和演讲,与此同时,他的家在新泽西的一些地方搬来搬去,在克莱恩20岁时母亲也去世了。可以想象,克莱恩之后的生活更加艰难了,在学校克莱恩是一个叛逆的学生,主要精力花在抽烟和打棒球上。

        离开学校后的克莱恩住在纽约,没有固定住所也没有固定收入,除了给报纸写些稿件外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玛吉》——他的处女作,描写一个纽约贫民窟的女孩被引诱、奸污直至堕落为街头妓女。手头拮据的克莱恩向哥哥借钱在1893年出版了此书,但小说根本无人问津,克莱恩通过寄赠书的方式总算为他赢得两位重要读者——当时颇富声望的美国作家哈姆林·加兰和豪厄尔斯。这两位热心的作家非常欣赏克莱恩,并资助他出版了他最重要的小说《红色英勇勋章》。他们不仅欣赏克莱恩的小说,对克莱恩的诗人生涯也有重要影响,一种说法是,克莱恩写诗的冲动是在豪厄尔斯的家里被激发的,当时后者正在向克莱恩等友人朗诵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句,克莱恩觉得自己也可以写作这样的诗歌,于是开启了自己的诗人生涯。1893年3月,克莱恩像往常一样不修边幅,到加兰家吃饭,他在破破烂烂的灰色外套口袋里有意随便塞了一摞纸,表面上若无其事的样子。加兰开门见山,要他把那些纸拿出来看看。“我在打开他的手稿时,”加兰后来写道,“发现那是一束诗歌,用蓝墨水写在单张的法律用笺上面,每首诗都没有一点涂改,几乎不加标点符号,字迹清晰秀丽,款式严谨整齐。”加兰对这些诗大为欣赏,问克莱恩是否还有,后者回答说还有四、五首,一边指着自己的脑袋:“在这儿,全排着队呢。”于是克莱恩坐下来,挥笔写出一首完整的诗。

        当然,克莱恩生前巨大的声誉完全建立在小说《红色英勇勋章》的基础之上,并因此成为数家报纸共同聘用的记者。1896年,他试图到古巴报道西班牙与美国之间的战争未果,他乘坐的船只沉没,在海上漂了三天才获救,此番经历成为短篇小说《敞篷船》和诗歌《在细桅杆上漂流的人》这两件作品的素材。此后他去希腊采访那里的战争,打算之后再返回古巴。他的晚年时光是在英格兰索塞科斯郡的布雷德普拉斯定居,与科拉·泰勒在一起,科拉曾是克莱恩在佛罗里达认识的一家妓院的鸨母。1900年,克莱恩死于肺结核,当时他还不到29岁。

        克莱恩在世时间不长,但他的命运却可以用颠沛流离来形容。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生活塑造了克莱恩诗歌,体现出他与现实社会的格格不入,或者确切地说,是对社会的谴责。克莱恩全部诗作勾勒出一个在荒原上踽踽独行的诗人形象,日常生活里发生的点点滴滴的事情一般都不在他的关注之列,他的诗虽然都很短小,但支撑每首诗的框架却往往由地平线和天际线构成,如此也就轻易触及到宇宙。克莱恩的诗中常见的景象包括——荒野、高山、沙漠、海洋等,这样的极简主义写法显然和英美现代派诗歌讲究具体意象铺陈的流行诗风是背道而驰的,但是在克莱恩喜欢使用的诸如沙漠、群山、海洋等空旷的意象之上,登场的往往是上帝或神灵,相形之下人本质意义上的渺小则被毫无遮蔽地裸呈出来。克莱恩诗歌的读者几乎总是被置于一种困难、妥协的位置,读者被要求做出决断,但谜团般的词语现实却在暗中不断设置障碍,因为克莱恩深知求解的过程恰恰也是艺术施展它的魅力的过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