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春(厦门大学教授)
我们期盼已久的《葛本仪文集》正式发布,是可喜可贺的事情。《文集》必将在我国词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词汇学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先生作为词汇研究家,数十年锲而不舍,久久为功。1961年,先生28岁时出版了第一本词汇学著作,名为《现代汉语词汇》;1975年,先生42岁,出版了《现代汉语词汇》修订版;1985年,先生52岁,出版了《汉语词汇研究》;2001年,先生68岁,出版了《现代汉语词汇学》;2004年,先生71岁,出版了《现代汉语词汇学》修订版;2014年,先生81岁,出版了《现代汉语词汇学》第三版;2018年,先生85岁,英国卢德里奇出版社出版了《现代汉语词汇学》英文版。这是现代汉语词汇学著作第一次由国际出版公司以购买版权的方式出版,是汉语学者自己建构的汉语词汇理论知识体系被国际知识界接纳、认可、传播。
1961年至2018年的57年中,一个理论体系,先后七个版本,可以说先生的现代汉语词汇学研究著作具有问世早、重理论建构、体系性强、修订版次多、完善程度高、使用广泛、最早走向国际的鲜明特点。我经常想的一个问题就是先生治词汇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背后原因是什么,它达到了怎样的功效?先生那女性学者的精细,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理论修养深厚,逻辑思辨缜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我常想到的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这一职业特征,它可能在更底层上起着更为深沉的作用。先生的词汇理论研究是在高校讲坛上完成的。课堂是这部著作的传播平台,学生是这部著作的使用对象,知识的建构与铺陈,章节的先后与疏密,都与课时多少、学习难易、节奏快慢相吻合相贴切。努力使教学过程明晰,使学习者昭昭,使学习效果朗朗,这是先生的词汇理论体系一直追求的理想。故我认为先生不仅是杰出的词汇学研究家,还是杰出的词汇学教育家。也就是说先生的理论建构,是与理论的传授紧密结合的。理论建构是为了传授,在传授中加以验证,唯有这样,才能将词汇理论的探索做得分外清晰而准确。
在先生的这部经典著作中,除了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分析与结论相互印证外,论证上有着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环环相扣、层层叠进。书中“一”“二”“三”,“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再次”的运用,常常可见,清晰展示出了先生那强大而极富逻辑力量的思辨。学术界有不少学者习惯于汪洋恣肆的论述,看重于一气呵成、一挥而就,言者惬意畅快,阅者心动意起,却往往是心动而难晓,意会而难言。而先生的著作,冷静而客观,清晰而理性,明白而畅晓,首有论必尾有应,前有论后必有例。这是理论造化达到极致的表现,烂熟于心,方能言简而中的。先生终生的教师之职、教育之心,造就了《现代汉语词汇学》这部书,成就了她的现代汉语词汇理论体系。学问做到了大学,做到了课堂,做到了经久不衰的教材,这个学问必定是成熟的、规范的,也必定是真正的主流学问,到了此时,也就必定会培育出一代代词汇学人才。先生的毕生,是理论探索、理论传播、人才培养的不息循环,这就是先生最完美的学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