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3月31日 星期三

    点燃艺术与法律融合的新引擎

    胡荣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3月31日   08 版)

        《艺术法》,郭玉军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358.00元

        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自其诞生起,就是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也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而艺术的发展需要在法律的保护下延续文化的脉络。因此,伴随着文化艺术的不断繁荣和艺术法的发展,需要对艺术法进行更为全面的规范化、体系化、体制化构建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同时,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文化艺术发展也受到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的多重影响而呈现出不同形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艺术活动和艺术市场的规范化、体系化、法制化建构愈加迫切,以法律制度规范文化艺术发展为重要使命的艺术法由此而生。

        2019年12月13日司法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宗旨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共中央也提出“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要求。《艺术法》契合了中央文件的精神和立法的理念,是国内首次在文化产业时代大背景下着力点燃艺术和法律融合的引擎:规范艺术创作主体和客体的权利范围,保障艺术传播主体和媒介的有序运营,完善艺术公众和私人收益的投资规则,强化艺术国内外流转的市场规制。四个融合点前后衔接、相辅相成。

        本书的主编郭玉军教授是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法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首席法律专家。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在艺术法领域开疆辟土并自成体系的学者,发表了很多艺术法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许多艺术法的理念和学术观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推动了我国艺术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我国艺术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郭玉军教授曾在世界上很多著名大学留学和做访问学者,为她积累国外文化艺术发展和艺术立法的相关素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艺术法》的出版正是她数十年来对艺术法的学术实践和坚守努力的最好证明,是极具历史前瞻性和科学系统性的中国艺术法研究成果。

        《艺术法》分为上下两册,共二十四章,阐释了艺术与艺术法、艺术家与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市场与交易、艺术家和传播者的精神权利、艺术家表达自由的权利及其限制、艺术家和传播者的经济权利、艺术家的遗产继承、艺术作品的版权法保护、艺术作品的商标法保护、艺术资助问题、艺术收藏问题、画廊相关法律制度问题、拍卖行相关法律制度问题、艺术博览会相关法律制度问题、博物馆相关法律问题、艺术作品鉴定中的法律问题、艺术作品担保上的法律问题、艺术作品保险中的法律问题、艺术作品税收中的法律问题、艺术作品借展中的法律问题、艺术作品贸易中的所有权问题、艺术作品贸易中的法律适用问题、艺术作品海外流失中的法律问题和艺术作品的刑法保护问题等一系列法律问题。概而言之,从艺术法的宏观框架到微观概念,从艺术法的历史脉络到前沿发展,从艺术法的基础理论到立法与司法实践,从艺术法的国内层面到国际层面,该书均囊括其中且详尽展现。

        《艺术法》是我国第一部对艺术法展开全面系统理论研究的教材,也是一部具有很强理论性、实用性和指导性的文化艺术产业法参考书,适用于艺术法教学与研究人员及艺术研究机构,艺术家、艺术评论家、鉴定家、收藏家、拍卖师及艺术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该书的问世,填补了我国法学体系的空白,构建了中国特色的艺术法理论体系,将我国艺术法研究推至新高度,并将引领艺术法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建立、健全保护艺术家权利的法律制度和艺术市场正规化、法治化提供重要依据,为推进我国社会文明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以及文化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该书立足中国立法与实践,紧随国际艺术立法步伐,以促进真善美的艺术在世界绽放,促进人类共同美好文化家园的建立,促进人类和平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具体而言,该书具有以下特色和创新点:

        第一,该书作为国内第一本艺术法学科的教材,内容翔实、体系完整、结构合理、论证严谨、文笔畅达。该书在对艺术法理论的研究中,一方面以具有超前性和实用性的理论依据为前提,在社会发展动态中进行案例研判和法律管控,研究并呈现出最新的艺术法理论成果;另一方面,该书选取艺术法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独具前沿性,着眼于对文化艺术发展中存在的法律问题逐一进行系统的理论梳理和研究探索,做到了对艺术法整体性的研究。

        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该书并不是只有干巴巴的理论,而是将现实问题充实于理论的阐述中,既有坚挺的骨架,也有生动的血肉。例如,在阐述“艺术作品著作权与商标权冲突的实践”这一问题时,该书以较长篇幅例举了“七彩华龄及图”商标异议案件。此案件突出地反映了艺术作品著作权与商标权之间的冲突。该书通过对作品独创性、作品元素的相同或实质性相似、在先著作权等概念的清晰界定详细分析了“七彩华龄及图”案件,这不仅使读者对相关概念有了更为通透的理解,也为日后实际生活中二者冲突的解决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第三,交叉融合多学科思维。该书涵盖了艺术作品在创造、发掘、生产、销售、流转、展览、收藏等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多法律问题,这些问题不可能单靠某一单行法规来解决,而需要由各个不同法律间彼此的相互配合来加以推进,从而有针对性地弥补相关法律漏洞、解决社会实践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因此,该书在内容上全方位呈现了一个融合多重学科思维的丰富体系,各种元素的交融在艺术法这一边缘学科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法学教育体系的建设在艺术法的构建和发展中得以完善。

        第四,该书立足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艺术法理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吸取他国法律的精华为我所用。比如,在谈及“艺术作品鉴定担保”这一问题时,该书分别阐述了美国、英国的艺术作品鉴定担保的立法和实践,并对比我国的艺术作品鉴定担保的立法与实践,从中找出可以借鉴他国优秀的法律制度和实践做法,为我国的艺术立法提供颇具建设性的思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