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3月31日 星期三

    一本艺术类读物,但更是一本人文读本

    张婷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3月31日   08 版)

        《艺术精神》,[美]罗伯特·亨利著,张婷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69.00元

        “艺术精神”一词对于中国读者并不陌生。1966年,徐复观先生的代表作《中国艺术精神》出版。这是中国美学史及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经历了多次重版和再版,是艺术类的经典读物。而在此之前的1923年,在遥远的大西洋彼岸,美国艺术史上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和教育家,也在学生们的热切盼望下,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汇集成册,以《艺术精神》为名发表。这位作者即是20世纪初作为“垃圾箱画派”领袖人物而载入美国艺术史史册的罗伯特·亨利。

        亨利的《艺术精神》在美国艺术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和地位与《中国艺术精神》相近,但组织架构和写作意图则与后者截然不同。《中国艺术精神》主要从儒家及道家思想追溯中国艺术创作的两大精神内核,是本结构清晰的理性著作;亨利的《艺术精神》虽然不乏理性的思考,但更多是就艺术问题的感性抒发。整本书由作者给友人和学生的信函、讲课内容以及对艺术创作技法的一些思考所组成,没有明显的逻辑主线。两本书关注的也是艺术的不同问题:徐复观先生从儒道两家来解释中国艺术,是要解决“为何”会这样画;而亨利站在世纪之交,他所致力探索的是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方法、新的艺术教育理念、新的艺术评判、乃至新的美国本土艺术。简而言之,亨利的《艺术精神》解决的是“什么”的问题,是在打破陈规和固有观念的基础上,追寻艺术及艺术教育的永恒真谛。

        这些追寻虽然涉及艺术的诸多层面,但主要涵盖三个话题:一是具体技法的讨论,比如应如何处理块面、如何描绘头部、如何配色,如何进行模特写生等。亨利反对机械和精致的摹写,认为绘画目的是发掘出绘画对象身上最好、最有趣、最深刻的东西。为此他特别强调绘画的整体观,认为每个画面元素都应为达成有机统一的整体而服务。无论是强调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还是对构图的注重,都与中国古代美学“气韵生动”“经营位置”等概念非常接近。亨利在书中也确实数次提到对中国古代绘画的赞赏,尤其推崇宋代作品对线条的运用。不过从现有文献来看,他这种艺术品评标准的直接灵感来源是17世纪西班牙和荷兰绘画大师们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未完成性”,可类比于中国的写意画。在亨利看来,委拉斯开兹和哈尔斯寥寥数十笔,就比大部分画家几千笔的内容还要丰富。也正因如此,他在书中试图对西方绘画中的“完成性”概念进行重新定义,指出作品的完成并不取决于物质的再现,而在于表达出画家所要表达的东西。这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并不算新鲜的观点,但在20世纪初的美国,在艺术圈仍然处在恪守再现论的学院派的把持下,这种艺术观念是具有革新意义的,它为年轻的艺术生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二是关于绘画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讨论。在亨利看来,绘画既是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也是表达画家对绘画对象的情感和评价。后面这点对艺术家提出了两个要求:其一,要对绘画对象怀有热爱和尊重,即亨利所说的对人性的热爱。这种热爱,要求艺术家去除等级、年龄和种族的有色眼镜,用平等、尊重的眼光看待每个个体。在亨利看来,唯有给予对象以尊重,后者才会将真实的自己展现在画家面前。在这方面,亨利尤其推崇委拉斯开兹的作品,因为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国王、乞丐还是小矮人,都是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而存在的;其二,艺术家要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在艺术创作中发挥自己的直觉和个性。而要实现这一点,亨利认为需要进行终身的自我教育。亨利所言的自我教育,是指学会独立审视、阅读和思考,不是被动等待他人的教导,而是自己去探索发现。在亨利看来,艺术教育机构的存在意义是帮助艺术爱好者真正理解“艺术”的含义,助其实现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是实现自由的必由之路。自由是本书贯穿始终的一个关键词。这种自由首先指创作中的表达自由,即前文所提及的摆脱机械和精致摹写的束缚,在绘画中运用自己的直觉。但在当时的艺术环境下,亨利所倡导的这种表达自由是以作品不被官方和艺术市场认可为代价的。于是,亨利和朋友、学生一道创办了第一届美国独立画展,致力于为这些新画作提供公开展出的机会。而大批学生在生计都成问题的情况下仍然义无反顾地追随着亨利,实践这种新的绘画理念,也足见亨利作为艺术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巨大感召力。

        亨利所提及的自由不仅仅是表达自由,更重要的是思想自由。以自由为线索,我们可以看到本书所聚焦的第三个话题,即艺术家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在亨利看来,只有思想自由,才能孕育道德,而每个伟大的艺术家都是摆脱了家庭、国家和种族的自由心灵。当自由与国家和种族联系在一起,它就从纯粹的艺术讨论转向带有政治寓意的人生思考了。

        亨利政治理念最集中的阐释是书中收录的一篇长文《我的人民》。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1915年的《工匠》杂志上,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印第安人、吉普赛人、西班牙斗牛士、爱尔兰农民等世界不同地区普通大众的热爱。联系到美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种族问题以及早期美国艺术中对少数族裔的刻板化描绘,这篇文章尤显意味深长。在亨利看来,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应该是一个没有家园、到处都有自己的人民的“世界人”,他应凭借艺术来记录世界中存在的各种秩序。世界上自然生长的各个民族,特别是尚未被社会所污染的纯真孩童,则恰好体现了一种美好的存在关系。这也正是亨利在后期主要创作少数族裔儿童肖像画的原因。

        既然各门艺术都应体现世界中的某种秩序,生活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在亨利看来,没有不带人类情感的所谓纯粹艺术,而真正伟大的艺术应是关于人生的思考。所以,他要求学生从生活而不是艺术中汲取创作素材。这方面他所推崇的典范人物是惠特曼。惠特曼对亨利的艺术观念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位影响者是爱默生),这点从《艺术精神》中多次提到惠特曼,甚至部分引用惠特曼的话语可见一斑。前文提到的亨利的自由创作的艺术理念就有惠特曼自我观和自由观的影子。印象画派和欧洲一些古典大师的作品则启示亨利应以新的眼光来看待当代的生活和场景,例如对何以入画的重新思考。亨利在《艺术精神》中明确指出,绘画对象无所谓美丑,一个粗鄙的流浪汉同样可以成为一幅伟大而美丽的作品的主题。传统学院派眼里肮脏、贫穷、粗鄙的场景开始成为以亨利为首的一个八人画家团体的主要创作主题,也因如此,他们被讥讽为“垃圾箱画派”。但如同最初带有贬称意义的印象画派带来了法国的绘画革命一样,垃圾箱画派开启了美国20世纪的新现实主义绘画,在美国艺术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艺术精神》是本艺术类读物,但更是一本人文读本。在本书的阅读中,读者可以深深感受到亨利崇尚个性解放、追求平等和自由的人文主义思想。亨利曾在签名时,特意用谐音的方式,将自己姓氏(Henri)中最后一个字母“i”改画为一个眼睛(eye)。这或许代表了亨利一生的追求:用新的眼光来看世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