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母校,心里总升起一种感激和亲切之情。
关于厦大的记忆,是嘉庚广场的跨年晚会,是芙蓉湖面的点点波光,是上弦场上的阵阵海风,还是勤业楼前的株株木棉?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个厦大故事,而叶文振教授的厦大故事是其中非常特别的一个。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叶文振正是在这一年考入厦门大学经济系计划统计专业,从此与厦大结缘,开启了他和厦大之间近半个世纪的故事。他说:“1977年的高考是我所经历的所有考试中最重要的考试,是决定人生命运的一场考试,是整个家族圆梦的一场考试。”
在厦大,叶文振遇见了爱生如手足的班主任徐兰芳老师、令人敬重的布衣教授黄良文老师,还和77计统的同学们结下了一生的情谊。那时厦大的学习氛围十分浓厚,良师益友相伴于侧,叶文振深受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熏陶,分外珍惜特殊时代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奋读书,求知若渴。
1982年本科毕业后,叶文振留校任教,在厦大人口研究所工作,之后又在厦大结婚生女,成家立业。1985年,叶文振获得公派资格赴美留学,先后获得犹他大学社会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人口学博士后研究。1994年学成回国后,叶文振又回到厦大执教。从当初一起留校任教的同事,到人口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和经济系的同事,再到新成立的公共事务学院、福建女性发展研究中心的同事,等等,叶文振与厦大的同事们互补攻关,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发挥着厦大的品牌效应。
作为一名厦大老师,叶文振借鉴中外教育经验,注重理论教学与研究实践相结合,还非常注重个性化培养和因材施教。他寓爱于教,为学生付出辛劳与汗水,而学生亦给他带来快乐与光荣:来自新疆的开门弟子石红梅“用石头一样的精神”过关斩将般顺利获得博士学位、来自东北的曹睿“有着女性和学者的双重涵养”、来自南平的董海峰“始终保持着认真与扎实的态度”、来自河南的王慧“有力地驳斥了‘女博士是第三种人’的错误论调”……可以说,“望海学村”的每一位成员都放大着叶文振教书育人的生命意义。
而作为一名厦大学者,叶文振全身心地投入女性学研究中,专注于跨学科与多学科的婚姻家庭与妇女发展研究领域。他先后公开发表中英文学术文章180多篇,出版专著、合著和编著16部,19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其中论文《论生育文化与家庭制度的协调发展》获第十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金奖、论文《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因素》获第一届中国妇女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中国婚姻问题的经济学思考》获第二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材《女性学导论》获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在叶文振的辛勤耕耘和努力推动下,厦大妇女研究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2005年,因工作需要,叶文振调任福建江夏学院,就这样从厦大老师变成了厦大校友。虽然空间距离被拉开了,但是他对母校的思念和感恩却变得愈发强烈。参与校友工作是叶文振对母校的情感回馈之一,特别是在2015年接棒福州校友会会长之位后,他和福州校友一起,在全球近百个校友会当中,成立了唯一的女校友分会,设立了“校友之家”“两岸校友交流基地”“榕城讲坛”“茉莉沙龙”等重要活动平台,还成功地“跨界”承办了厦门大学建校95周年全球校友专场文艺晚会。
从1978年的春天只身前往厦大报到,到2021年春天厦大迎来百年华诞,叶文振和厦大之间的缘分已经整整43年了。对叶文振来说,厦大有他的老师、他的同学和他的同事、他的学生,以及他的校友,厦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充满回忆和感情的。带着身为厦大人的自豪,叶文振将自己对母校的真挚祝愿融入新书《我和我的母校》,字里行间,饱含深情。
翻开这本书,第一章就是“我的校园”,毋庸置疑,在他心目中它是全国大学里最美的。而厦大之美,不仅在于自然之景致、四季之风物,更在于沉淀百年的爱国、革命、自强和科学“四种精神”。第二章“我的老师”是叶文振心中珍藏的温暖记忆,他们或亲切,或温和,或正直,或严谨,然而追求真理、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初衷却是一致的。第三章“我的同学”是叶文振定格在母校的青春印记,无论过去多少年,那些学生时代的雅号和糗事都是茶余饭后常说常新的纯真趣味。第四章“我的同事”随着叶文振工作岗位的调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不变的是大家对教学和学术的热爱之情。第五章“我的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与叶文振一路相伴,共同成长,成就了他的事业追求和教育人生。第六章“我的校友”所流露出来的爱校意识和感恩之心深深地感动着叶文振,激励他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校友工作当中。
一百年前,校主陈嘉庚先生于民族危难之际,散尽家财,捐建厦大,兴学救国。一百年来,无数的厦大学子传承了这一精神,感恩母校,反哺母校。《我和我的母校》作为厦大百年校庆献礼之作,是叶文振对母校过去半个世纪的用心回望,也是他对母校厚爱与提携自己的用情回馈。他说:“母校对于一个学子的意义,是不变的青春、是任性的爱恋、是毕业告别时的承诺,更是愿意终生去回报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