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为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增强所有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2015年,国务院特制订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并制订了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接力之年,也是《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实施的收官和迎接下一个规划之年。中国金融业全面深化改革,严守风险底线,服务实体经济,助推高质量发展。
由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牵头举办的“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征集和评选”主题系列活动连续第三年举办,挖掘整合普惠金融实践中最具代表性、可供行业参考和借鉴的典型金融产品及做法,将案例编撰成《数普惠 新金融:中国普惠金融实践案例集锦(2020)》一书,以促进普惠金融更好更快发展。
书中案例覆盖整个金融行业,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共征集到来自银行、保险、融资担保、小贷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行业341家单位的569件案例。经公开、公正、科学的评审原则和流程,最终评选出30个典型案例,包括中国普惠金融助力抗击疫情、助力脱贫攻坚、金融产品创新、数字普惠金融、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五大方面的典型案例。
评选的案例,一方面突出普惠金融的科技属性,强化数据管理、创新科技应用、丰富服务供给,坚持开放共享、场景经营、平台获客的理念,不断提升客户体验和满意度;另一方面突出普惠金融的社会属性,推进经营下沉、延展服务边界、赋能各方主体,协同打造共建、共生、共荣的生态体系,拓展普惠金融覆盖面,提升普惠金融发展实效,将金融活水引入田间地头,服务大众,服务实体经济。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抗击疫情。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普惠金融作用更加凸显,面对此次疫情大考,包括银行、保险、融资担保、小贷公司、财务公司等在内的普惠金融市场主体,战疫情、保民生、促复工,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与社会各界合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经营发展保卫战。各普惠金融市场主体采取“加减乘除”四种方式:一是特事特办,多种金融服务供给做“加法”;二是降费减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做“减法”;三是同舟共济,协同服务实体经济做“乘法”;四是创新模式,提高线上服务力度做“除法”。
各普惠金融市场主体加强对疫情防控地区和单位的支持,确保日常工作正常开展,全力协助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在战“疫”中取得了积极成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各普惠金融市场主体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多样化,做好受困企业金融服务、强化疫情防控金融支持,为全民战“疫”的决胜作出积极贡献。
新金融赋能普惠金融助力脱贫攻坚。传统金融体系中,金融资源主要满足了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国企、大中型企业、发达地区、富裕群体的金融需求,而对于占据社会主体大多数的小微企业、农户、贫困人群等弱势群体,金融供给则明显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尤为突出。究其症结,传统金融非不想,实不能。以新技术发展为基础的新金融,依托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进行信用重构和流程再造,打造了普惠金融新模式,为普惠金融赋能,使以前无法覆盖和满足的服务,能够通过网络、移动通信、智能终端等新金融功能和生态得以实现,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分享到金融资源,获取金融服务。
新时代呼唤新金融,新金融必然产生并服务于新时代。新金融以社会民生为出发点,直面和解决传统金融体系无法解决的难点、痛点,运用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发展,使小微企业、农户、贫困人群等弱势群体越来越容易获取便捷安全的信贷、支付和财富管理等服务。本书选编的普惠金融助力脱贫攻坚案例反映了金融扶贫脱贫整体战略和措施机制中一些方面的表现和成效,其中包含银行业、保险业、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类型。它们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和业务特长创新开展,或者与有关方合作开展普惠金融扶贫服务,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将普惠金融的种子撒播到每一片土地,共同谱写普惠金融事业的“十四五”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