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3月24日 星期三

    海洋文化研究的开拓之作

    吴巍巍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3月24日   08 版)

        《中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曲金良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年8月,78.00元

        海洋文化遗产是中国海洋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内涵。中国作为海洋大国,历史上及至今日,形成并留存下了数不胜数的海洋文化遗产,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沿海岸线乃至内陆地区。对这些海洋文化遗产的“资产清点”与科学研究,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工作。就笔者有限的目力所及,中国海洋大学曲金良教授撰著的《中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下简称曲著)为国内首部系统探讨论述中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专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该书有如下特点:

        系统性与理论性强。海洋文化遗产是一个较为时新的学术概念,它是当前国家日益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时代背景下,在海洋人文学科领域积累已久而亟需系统化和专门化探讨的议题,其产生具有一定必然性和迫切性。正是因为海洋文化遗产这一既具传统生命力又具有时代脉动性的论题,对其作专门系统的研究极为必要。而对于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命题,首要的工作之一便是从理论上给予系统论述和廓清经脉。对此,曲著在引言和第一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对海洋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及其外延、理论建构,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等问题,作了系统梳理和探讨,并提出“环中国海”这一颇具洞见的概念。

        对海洋文化遗产的理论性探讨,曲著有不少鲜明的见解和深刻的论述。例如,作者认为,“要增强国民的海洋发展意识,树立中国特色的海洋发展理念,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海洋文化传统并在当代海洋发展中创新繁荣,最为关键的,是全面、系统和准确地认知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及其丰富内涵”;“中国海洋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我们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国家海洋权益和我国沿海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权利,对于国计民生,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价值”;“中国海洋文化遗产及其内涵,是最具基础性、真实性、形象性,最具说服力甚至最具启发性和感召力的‘教科书’”等等。这样的真知灼见在书中随处可见。

        全书在论述体例和章节安排上也体现出较为显著的系统性特征。全书以中国海洋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基本理念和理论建构为统领,分别从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历史生成与地理格局、中国的造船与航海技术遗产、中国海洋民俗信仰遗产、中国海防文化遗产、中国海洋工程遗产、中国海洋文化线路遗产和公海世界遗产等专题开展对海洋文化遗产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审视,从古至今、由近及远、从中国放眼世界,通过“点、线、面”的结合和拉动,编织出一幅海洋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理念与内涵的全景式扫描图卷。

        资料丰富与可读性强。作为首部系统探讨中国海洋文化遗产内涵与外延及其保护问题的专著,曲著在重视理论提炼的同时,也十分注意运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案例来作为论据说明问题,并以扎实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为史料支撑,站在较为广阔的视野,采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历史与当下的连接,勾勒出海洋文化遗产历史坐标、空间分布和当代保护的生动画面。

        运用丰富的历史资料来论述中国海洋文化遗产深邃的历史内涵是曲著的一大特色。在书中,包括各种古代的典籍文献、方志笔记、文学作品、档案文件、考古报告、报刊杂志及今人论著等,都是作者言说立论的参考依据。“论从史出、言必有据”,这是本书的一个重要表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风格和良好的学术素养。同时,通过这些历史文献,也可以令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于海洋文化遗产层面亦有如此耀眼和辉煌的表现。例如,作者在论述田横信仰在山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流传时,综合运用了国内外的各类史籍文献,对中国早期海洋文明中的海洋民俗信仰遗产在海内外的流播及其表现,做了颇为深刻的介绍,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在论述海洋文化遗产的案例时,作者对于民俗、人物或神灵的事迹的介绍,往往也贯穿于其中。例如对妈祖信俗文化遗产,就生动地描述了台湾大甲镇澜宫进香过程和巡游仪式,以及两岸妈祖信众以庙岛长岛妈祖庙为纽带媒介进行交流的生动细节,阐述海洋文化遗产的当代表现和社会效应。又如对海防文化遗产论述时,重点以戚继光的事迹及其在沿海地区的流布,包括民间的各种传说和民俗活动,叙说了海洋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的口头及制度文化遗产的关系,集通俗与思考于一体,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跨地域的整体观照和联系的视界。通读全书,令人深刻感受到作者开阔的眼界和联系的视野。特别是最后两章“海洋文化线路遗产与公海世界遗产”和“中国的海洋文化线路遗产及其保护”,是以往研究者较少提及但却是十分重要的议题。此处彰显与世界文化遗产组织和学界接轨,融入世界性议题的努力。尤其重要的是,作者这两章中以一种动态和联系的视界,来考察和审视人类海洋文化遗产的关联性和跨域性特征。在此中,作者有意识地将中国与世界的海洋联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加以论述,由此凸显中国海洋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世界性。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论述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景观时,突破了以往研究的窠臼,从线路遗产的角度,对海上丝绸之路作了较新的诠释和审视。以此视阈为观照,作者将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11个沿海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和一串联系动态的线路来加以阐释。重点考察申遗城市海丝遗址的保护、管理和科研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评估建议。

        在书中,作者积极尝试提出“环中国海”的概念,并加以诠释和解读,体现了作者站在全球史的高度所呈现出的一种跨地域的整体观照。例如,作者在对徐福文化传播与遗迹的论述中,就提出了“环中国海景观集群”的理念,不仅将散落于中国沿海地区的徐福文化遗迹,更将延伸至日本和韩国的徐福文化遗址纳入视野,体现了作者跨区域考察的联动性视野。正如作者所言:“自秦汉时代就逐渐形成了跨越东亚海域以环中国海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东亚环中国海汉文化圈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东亚环中国海区域以中国为中心的跨海互动、梯航不断的航海历史……包括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东南亚地区之间跨海联结的一条条海上文化线路编织而成的。”

        强烈的现实关怀与资鉴价值。曲著的科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学理性的阐发和归纳上,更为重要的是该书贯穿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资鉴价值。

        作者开篇即从六个方面对开展中国海洋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的现实意义做了说明:第一,为学术界今后更加重视海洋文化,开展多学科全面系统、立体深入的研究,保护和利用中国海洋文化遗产奠定基础的学术建设需要;第二,服务于国家对全国文化遗产实行全面有效管理保护的需要,进而服务于保障国家文化资源安全的战略需要;第三,为提升国民的海洋文化主体意识,重塑国人的中国历史观和文化观,促进中国文化全面发展繁荣提供历史基础,从而服务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第四,制止当前普遍存在的对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破坏、改变海洋文化遗产濒临威胁的局面,服务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沿海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第五,维护我国海洋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保障国家海洋权益的国家战略的迫切需要;第六,发挥中国海洋文化遗产在国家对外构建海洋和平秩序的战略需要。正是基于这些现实观照,全书论述也积极地围绕这些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展开探讨,对于当前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无疑具有很强的资鉴意义。

        不仅如此,作者在述及海洋文化线路遗产的结尾,根据对于当前现状和问题的分析,还分别有针对性地提出对东中国海海洋文化线路遗产和南中国海海洋文化线路遗产如何进行保护与开发的对策性建议。这些具体的对策措施,是立足于田野实况考察和相关的文献报告分析总结而得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前瞻性。特别是作者站在全球一体化的视野,提出跨国合作的对策思路,对于当前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总之,中国海洋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这一既具传统意蕴,又充满新的时代内涵的命题,必将愈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走向更远的边际和更深的层次,在进一步发扬中华文化的海洋性内涵和维度的同时,迈入全球化和世界性的发展轨道。曲著无疑为这个认知更新的历程打开了一道亮丽的窗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