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3月10日 星期三

    读者之所以对老物件发生兴趣,正是因为附着于其上的经历和情感。

    乡村生活的记忆

    蔡红英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3月10日   11 版)

        《乡村老物件》,李新宇著,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21年1月第一版,45.00元

        熟悉乡村生活和乡土历史的人都知道,那些陪伴我们的乡村老物件,曾记载过我们的经历,附着了我们的情感。虽然因技术革新或习俗改变,它们要么已经消失,要么正在消失,有的甚至在博物馆里也难觅踪影,但只要我们看到它们的身影,历历往事就会浮现于心头,过去生活的场景会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脑海。于是,有这样一本怀旧的书,一本能为历史留影、能记起乡愁的图文书,就实在难能可贵。

        正是出于这样一种情怀,南开大学李新宇教授耗费数年时间和心血,凭着记忆,用白纸墨香为我们精心绘出一幅幅过去乡村生活的老物件,举凡农耕工具、百工家什、衣食用具、日用杂物、文化消闲用品,无所不包。这些写意国画笔墨简练、生动传神、形态逼真,带有浓厚的艺术气息。绘画之外,作者以挥洒自如的书法,说明其功能、材质或制作方法等,文笔活泼,引人回到过往,置身于历史场景。比如《豆腐梆子》的书法配文:“冬日清晨,豆腐梆子在街上响起来了,非常好听。”一句话让人回到几十年前,那时村庄如睡,家家户户安静得没有声息,人们被豆腐梆子的清音唤醒,家家开门,挑水,做饭,火苗在灶膛舔着锅底,锅碗瓢盆声拉开一天生活的序幕……因此,透过简单的绘画和书法,读者看到一幅过去生活的图景,引起一段过往的回忆。即使没有亲身经历过,也能感受到那时村庄的祥和静谧,能想象到陶渊明笔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模样。尤其常年生活在高楼林立、日夜声喧的都市读者,能由此书体会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抚慰被物欲麻痹的心灵。又如《竹篮子》的书法配文“高高吊起的竹篮子,里面常常有好吃的”,让生于物质匮乏年代的读者想起童年,想起小时候仰望充满诱惑的竹篮咽着口水,美食的香味似乎依然飘散。

        《针线笸箩》《风箱》《纺车》等更是浸润了情感和怀念的作品,让我们一下子想起母亲的爱和操劳,想起生活的清苦与丝丝温暖……除了200余幅带有书法的绘画,本书还以简练的文字介绍了每种老物件的用途、特点、制作方法等,力求融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于一体。比如,评价用桑条和桑皮纸做成的油篓:“它被塑料桶取代了,但它显然比塑料环保。”而“农耕工具”和“百工家什”中的《木梨》《耧》《凿子》《木工钻》等作品,则艺术地揭示了耕作的艰辛和劳动者的创造智慧。正如作者所说:“随着笔下物品的增多,我日渐感到过去年代稼穑的艰辛和民生的不易,同时对创制这些物品的劳动人民生出深深的敬意。正是他们的智慧和坚韧,让古老的土地焕发生机,也让我们的过往充满温情。”所以,这是一部怀旧的书,一部记起乡愁和童年的书,也是一部为历史留影、向劳动者致敬的书。

        岁月如河,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老物件。而读者之所以对老物件发生兴趣,正是因为附着于其上的经历和情感。《乡村老物件》承载了一代人对乡村生活的记忆,这部记录乡村文明的作品,瞬间能把读者带回童年时光,重温过去,寄托情怀,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