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叶子的重量:脱贫攻坚的“黄杜行动”》是第五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得主王国平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全书记录了浙西北群山旮旯里穷得叮当响的湖州安吉县黄杜村,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在党的领导和支持下,干部党员带头,通过种植白茶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书中记述了黄杜村党员致富之后,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主动向川、贵、湘几省的贫困地区群众帮扶脱贫的故事。
到了“白叶一号”落户的这些地方,黄杜人感觉有点特别。他们不是扶贫工作队成员,也不是“第一书记”,这是“公家”的事。他们不是“售后服务”,不是买卖交易时说好了要包教包会,也不是花钱请来的“技术指导”,更不是打工赚钱来了,这都属于“商业”行为。他们来“驻村”,带有民间公益性质,就是自家的茶苗送过来了,负责到底,看看有什么问题,帮忙出出点子,目的就是让茶苗好好的。
这就涉及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身份问题。盛志勇说:“到了这些地方,大家都很客气、很尊敬,说我们是专家,是技术员。说实话,我们就是一个种茶叶的农民。”
而且,在家里是一个农民,到了这些地方就代表浙江了。捐苗这个事,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各类媒体都在跟踪采访。正好浙江的专家在,那得请人家说两句。
接受采访这事,原本距离盛志勇远远的,都是在电视上看人家怎么说,现在成了他自己的一个事,还是一个经常要面对的事,“特别是电视采访,记者把话筒送到你跟前,机器开着,头大,不知道说什么好。有的还是直播,你说什么,直接放出去了,太伤脑筋了”。
还有更让人伤脑筋的事。
“白叶一号”到这些地方“安家落户”,是个新品种。这些地方,原本就是产茶区。对于茶苗怎么种植、怎么管护,他们有自己实践多年的思路。“白叶一号”的种植与管护,又是有一套规范的。现在茶苗换地儿了,有了新的气候、新的水土,这套规范是不是还管用?
就技术要领而言,说到位了,是不是就理解到位了,紧跟着做到位了?或者是一开始是不是就说到位了?
技术、观念、理念上的深层次问题,慢慢呈现在合作双方的面前了。
还有,安吉白茶原本就名声在外,这次“白叶一号”隆重地远嫁而来,担负的责任是帮助大家从贫穷的深水里爬上岸来,受捐地区满怀期待,心情多少有些急切,等着“白叶一号”这条“鲶鱼”快些到来、赶紧发力,搅动原有的茶产业,来一个“升级换代”。而“茶苗、茶树、茶叶”这三者的递进,是需要漫长时间来填充的。茶产业的再度培育也是有一个过程的。
新与旧,急与慢,都在理。
这需要沟通与磨合,也需要试验与摸索。前提是要有耐心。
三省五县种植“白叶一号”茶苗的地方,黄杜人力求“在场”,及时“把脉”,早点发现问题,尽快把问题处理了。
对于共性的问题,黄杜人有针对性地提出一揽子的建议。
比如,水分的问题。由于新种的茶苗根系比较浅,新生根系不太发达,对水分的吸收能力相对来说要弱一些。
怎么办呢?黄杜人提出来这要分具体情况。
在雨季来临之前,根据天气和土壤墒情,如果连续晴天不下雨,对于保水能力比较差的砂质地块,间隔三天到五天就要浇一次水。对于土质黏重的土壤,视情况要灌水。
在雨季,对于排水不畅、土质黏重的地块,要及时开沟排水,防止土壤积水沤根。
如果夏季持续高温干旱天气,那就是大事来了,要全力抗旱,以保全茶苗。
施肥的问题,也是“多管齐下”。茶苗成活了,秋末冬初的时候,气温基本稳定在20℃以下,每亩施用100千克至150千克菜籽饼,还有10千克硫酸钾型复合肥,两三公斤尿素。
具体怎么施肥?建议很详细:距离茶行10厘米至15厘米,开施肥沟,深度在15厘米至20厘米之间,将肥料施入施肥沟,然后人工覆土。
施肥还有其他的招数。
如果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不太理想,那就采取一个天然的办法,也就是种植绿肥。
赶在春季的尾巴上,开始种植大豆、花生等作物,大行间全覆盖,达到压草、保水、遮荫的效果。大豆、花生开花之前,及时割青,翻入行间,培肥土壤,就不要惦记大豆、花生的收成了。
取之大自然,用之大自然。
到了秋季,就可以种植蚕豆、紫云英等,作为绿肥的储备。到了春季,翻耕入土,“化作春泥更护茶”。
还有除草的问题。
“草不荒苗”,这是总的原则。也就是,草不要把苗给“吃”了。
气温比较低的时候,行间离茶苗30厘米外,可以浅耕除草。注意事项来了:根颈周围的草,不能锄,根比较浅的杂草只能手拔,根比较深的杂草需要上剪刀,目的是防止松动,损伤根系。
夏季高温期间,是不能锄草的。倒不完全是惜人力,而是杂草留着,“可堪大用”,让它们各就各位,站好岗,遮荫、防旱。
高温一过,对不住,用不上了,铲草除根,速速执行。
黄杜人真的是倾囊相授。
对待病虫害的问题,要慎重。黄杜人提醒大家,5月、6月和9月,是茶树害虫高发期。这几个月,有空就往茶山上跑,看看叶子的状况,切不可大意。
茶叶是用来泡着喝的,食品安全牢记心上。一旦有了病虫害,当然要治,只是主要采用绿色防控技术,以非化学农药为主。要是害虫大面积爆发了,都威胁茶树的生命安全了,就根据虫害的种类,喷洒应急农药进行控制。关键的关键是要“适时”,也要“适当”。
具体建议是:“1毫米喷孔喷头细喷雾,走路步速,高度离苗顶部1尺,减少劳力和农药。”
茶园周边的植被情况,也是黄杜人操心的。一些地块,基本上见不着树木,他们建议在茶园的四周种植桂花树,说是可以起到适度遮荫的作用。
在种植、管护过程中,一些个性化的问题暴露出来了。黄杜人说一声“对不住”,当面锣、对面鼓,说清楚。
有的地方就存在寄生性植物菟丝子。这属于有害杂草,遇到适宜的寄主,就紧紧缠绕上去,再生发出吸根,进入寄主的组织,开始疯狂吸取养分和水分,轻则影响植物的生长,严重的直接让寄主“一命呜呼”。
这就是说,“白叶一号”茶苗,黄杜人眼中远嫁的“闺女”,在“婆家”被坏人盯上了,各种的肆意骚扰、胡搅蛮缠,防不胜防,烦不胜烦,甚至还发出了生命威胁的信号。
黄杜人很严肃地指出来,这个菟丝子,要全面、彻底清除一次,不留死角,还要及时翻晒,使之远离茶树,免得再度缠上身来,无休无止。
有的地方,在施肥这个问题上有自己的经验。比如说,前一年种下的茶苗,第二年六月份不施肥。因为几年前当地有人种植了上百亩茶苗,六月份施肥了,结果茶苗都一命呜呼了。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六月份施肥容易导致营养过剩,茶苗承受不了。
黄杜人说:一个孩子几个月大,不喝奶,只喝白开水,行不行?这么一问,把人给问住了。
黄杜人详细了解是什么时间施的肥,施的是什么肥,是怎么施肥的。得出的结论是施肥的时间、施肥的方式、肥料的选择上可能有些问题。
有的地方,茶叶的叶片都已经开始转绿了,还喷施了叶面肥。黄杜人说,这是不可以的。这么干,很容易形成空心杆,导致茶苗的抗旱抗寒能力急剧下降。
有的地方,下了大雨,茶园的局部地区被冲刷了,沟渠已经被泥沙基本填平了。黄杜人急了:得赶紧把泥沙清理了,恢复沟渠的清朗面目。
进一步的建议是:“彻底开好大沟、围沟、直沟和梯田内沟,确保大雨不冲梯田,不淹茶苗。”
感觉黄杜人有点“碎碎念”。
黄杜人的节奏,密实又欢实,咚咚咚,锵锵锵。
(本文摘自《一片叶子的重量:脱贫攻坚的“黄杜行动”》,王国平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12月第一版,定价:6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