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十分沉静的作品,几乎找不到诗意浓郁的句子,也没有文辞上的夸张与修饰,作品以平实的语言,讲述着医学科学家毛江森的人生故事。
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的创造精神,弘扬科学家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宣传科学家在智慧劳动和勇于创新方面所作的杰出贡献,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焦点,也成为社会大众热切关注的话题。为杰出的老科学家做学术成长的资料采集,就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这一工程约请有创作实力的作家采写,以生动感人的故事,记述科学家的人生历程。主办者以“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命名这一工程,体现了以科学家学术经历为主体的创设初衷,主题非常鲜明,目的十分明确,让科学家与其科学成就一起名世,让科学家的精神风范与其科学成就一起为人铭记,得以传承。
在此工程系列作品中,我读到了陈崎嵘的《毛江森传》,对此颇有切实认同。
作者陈崎嵘是我曾经朝夕相处的同事、文友,他是一位对诗歌创作颇有追求的作家,创作充满了热情,近年来他也在纪实文学创作上取得自己的收获,作品中一样流露着诗情。不过,我读这本《毛江森传》却多少有点意外。这是一部十分沉静的作品,几乎找不到诗意浓郁的句子,也没有文辞上的夸张与修饰,作品以平实的语言,讲述着医学科学家毛江森的人生故事。读后方知,作者并非没有热情,而是把热情沉潜于一个接一个的故事叙述当中,是一种真正的内心认可和亲近,无需刻意煽情也一样能传递出对传主的崇敬与感情。这是一种有深度的理解,也是一种文学创作上渐趋成熟的体现。
作品对毛江森自青年时起如何追求科学、潜心学习做了精要叙述。作品尽可能准确叙述毛江森的学术成就,详略得当地描述他的学术成长经历,同时又把他的学术道路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相联系。既写出了毛江森的个人学术成长与大的社会背景之间的关联,更在这种关联中挖掘他爱科学,爱祖国,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人民的境界和胸襟。而这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宁愿个人付出代价、做出牺牲,也无怨无悔地把祖国和人民放到最高位置,正是当代中国科学家身上最为难得的品质。从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两弹一星”精神,到毛江森这样的医学科学家为了祛除病毒侵袭而夙兴夜寐的孜孜以求,都是一脉相承的闪光的思想,高尚的灵魂的体现。非常值得今人、后人学习和继承。陈崎嵘很好地抓住了这一主题,做了沉稳的、令人信服的描写,这正是这部作品的人文价值所在。
青年毛江森走上学医的道路,心怀着远大的理想。后来的人生道路有令人欣慰的延续和坚持,也有意想不到的曲折与艰辛。正当他朝着高远的科学目标前行时,却不得不接受远赴大西北去工作的安排。是金子哪里都会发光,西北下放工作的经历,不但没有让他放弃对科学的追求,更让他在真正的基层社会,体会到老百姓对医学的需求,也培养和铸就了他对大西北的深厚感情。多年之后,当汶川地震的消息传来,毛江森立刻想到自己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他尽一切努力募捐,当他知道自己的捐款并没有如愿直接送到曾经工作过的甘肃康县的时候,内心产生的是一种难言的愧疚。这个细节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
毛江森所从事的科研,在今天读来让人有更特别的感慨。他研究的是病毒,是如何让人更好地预防各类病毒的侵袭与传播。作品记述了毛江森在2003年非典流行时,对这一新型病毒做出的科学判断,可见其在科学研究上的敏锐、冷静与严谨。阅读这部作品,不但可以读出作者对传主的深入采访,在采访过程中蕴酿而成的敬仰之情,还可读出创作者对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保持的敬畏之心,一种带着温度的尊敬,和建立在尊崇科学精神基础上的热情。
年过八旬的毛江森,还在奋斗与研究的道路上前行着,并怀着满腔热诚做公益事业。他对母校、对家乡、对西北的爱,与他对科学、对国家的爱是融为一体的,是他以及他这一代科学家最为宝贵的精神品格。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具体体现。他们这一代人的学术成长的过程,事实上也是精神成长的过程,因此采集他们的学术成长信息,也是采集、挖掘他们身上闪光的精神品格和心灵境界。就此而言,这部作品具有值得珍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