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7月29日 星期三

    书友高为

    刘运峰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7月29日   03 版)

        在朋友当中,高为是我感情上最为亲近的一位,可以说,我们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却有着共同爱好,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

        和高为相识,是在30多年前春天的一个晚上,看完了新闻联播,我便散步到小海地的旧书摊。那天,高为一家三口从父母那里吃完饭回来,在旧书摊前与摊主搭讪,我也不时插几句话,于是便聊到了一起。他那时在天津轻工业学院(今天津科技大学)教公共英语课,我在天津财经学院(今天津财经大学)做共青团工作。共同的爱好使我们都感到很投缘,于是便开始了交往。

        高为身材修长,面色白净,眉清目秀,算得上美男子。他初中毕业后就在工厂当搬运工,1978年很顺利地考入吉林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这和他平时喜欢读书有直接关系。

        我们可以说是一见如故,也可以说相见恨晚。那时还实行相互串门,相识不久,我就到高为的家里参观他的藏书。

        高为的藏书让我大开眼界。他那时住在学校的一间平房里,大约有十二平米,却非常整洁,他如同“晒宝”一般,一部部,一本本地把他的藏书从写字台里、纸箱里、床铺下面取出来向我展示:钱锺书的《谈艺录》《管锥编》,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金明馆丛稿初编、二编》,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还有英文版的《莎士比亚全集》,这些,都是我第一次见到。他一边展示,一边向我讲述得书的经过,讲到得意处,还时时发出“啧啧”声。

        自从和高为相识之后,我买书的劲头大增。他经常给我推荐书,我也经常毫不犹豫地买下来。由于起步晚,许多好书又不再版,高为就把复本赠送或转让给我,包括傅雷译的《艺术哲学》,钱锺书的《管锥编》,顾颉刚整理的《崔东壁遗书》等。

        书越买越多,很多人都不以为然,有的同事直截了当地问道:“买这么多书,你都看过吗?”对此,自己也确实有些困惑,高为却很有主意,说:“别管看不看,好书看着就高兴!”听了这句话,我茅塞顿开,继续买了下去。有些书可以说是为了看着高兴才买的,如英文版的《鲁迅选集》《史记选》等。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收入都很少,而那时的书展、书市又多有好书出现,对此,我们既感到兴奋,又感到痛苦。1992年春天,在一次书展上,我们先是各自买了一部《四库全书总目》(上下),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随后,又见到了成摞成包的《知堂书话》(上下)和《知堂序跋》。我们拿在手中,反复掂量,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买吧,实在囊中羞涩;不买吧,又怕错失良机。正在犹豫不定,还是高为果断地说了一个字:“买!”买完这套书,我的口袋里所剩不足一块钱。回家的路上,我们谁也没有说话,兴奋之余又有些沮丧,甚至还有几分忐忑,因为不知是否遭到家人的指责。还好,回家后风平浪静。因此,高为不止一次对我说,我们都是有福的人,都遇到了一位好太太,可以放任我们买书。对此,我深有同感。假如因为买书而不断发生争吵,买书当然就很难持续下去,生活也许就会变得索然无味,人生的轨迹说不定也会发生改变。

        高为给人的印象是温文尔雅,文质彬彬,有时还有几分羞涩,但却是一个很率性的人。他的专业是英语,又在大学里教英语,按理说最为合适不过。但高为并不喜欢这个职业,他的理想是文史编辑,这样可以经常和书打交道,也能够认识学界的朋友。有一次,一家出版社招聘校对,高为前去应聘,笔试中有一道题是写出“二十四史”的书名及作者,高为一挥而就,得了满分,他很快被录用,但并没有办理人事调动手续。过了一段时间,他果断地从学校辞职,先是到一家报社当编辑,最后又到百花文艺出版社当编辑。在出版社,高为如鱼得水,尽展所长,策划、责编了不少好书,如《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学林漫步》《经典与人文》《钱锺书与近代学人》《为钱锺书声辩》《文化人与钱》《谈文说史丛书》《中国雕塑史》《看风云舒卷》《玉碎》等,在出版界很有影响。

        高为平时为人谦和,寡言少语,但也有金刚怒目的时候。一次单位聚会,高为多喝了点酒,胸中又有些闷气,搂着一位领导的脖子大声质问:“你说,你到底是用人才还是用奴才?”大家都很紧张,那位领导也很尴尬,最后还是很巧妙地脱身了。

        还有一次,上级来人召集全体人员投票推选一位副总编辑,高为向主持人发问:“让大家推荐是否当场唱票?”主持人说:不唱票,只是一个参考。高为说:“那你们直接任命不就得了,何必折腾大伙儿?”主持人无言以对。票刚一到手,高为看都不看就扔进了票箱,然后拂袖而去。高为说:“我要是不说话,难道还要让那些刚毕业的年轻人说话不成?反正我无所求,也就没什么可怕的!”

        人无求,便无惧。高为没有太多的需求,安于普通人的生活,而且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他能写一手很好的杂文,立意新颖,入木三分,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能写学术随笔,尤其是对中外语言现象的揭示,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倘若稍加整合,足可以在顶尖级的专业期刊发表,但高为不为所动,他不需要评职称,拿项目,他写文章,就是有感而发,自己觉得好玩。

        高为喜欢书,却很通达,他觉得值得反复读、每读一次都有收获的书没有几本,因此便有意识地散书。他退休之前,把一些大部头、成套的书都送给了朋友,我听说后有些替他惋惜,他说:“一定要看开,我们是宇宙的过客,书是我们的过客,没有必要成为自己的负担。”他还说:“现在终于退休了,可以看自己想看的书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