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4月22日 星期三

    “云观展”取代线下展览仍有路要走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4月22日   08 版)

        “云观展”在此次疫情期间风行于网络。据国家文物局初步统计,全国博物馆春节期间共上线展览2000余项,1300余家博物馆开放在线展览。此次疫情推动了全国各大博物馆“云展览”的上线进程,在2020年春节期间,公立博物馆形成了两大类“云展览”:一类是各博物馆的“常规陈列展线上看”,另一类可以说是“云上补救展”。对观众看展而言,是看馆藏精品,还是看主题性较强的专题临展,分清类别才能有的放矢(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4月15日)。

        随着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近期多地文化场馆正逐渐恢复开放。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足不出户参观展览,宅在家中“云游”四方,线上平台欣赏演出……文化生活移到线上、飞进“云”端。疫情之下,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以及湖南、浙江、辽宁等省博物馆联合短视频平台抖音,推出“在家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各博物馆通过直播、360度全景逛展等形式,为观众奉上一场场文化盛宴。

        当疫情袭来,线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暂时关闭,我们才看到线上系统拥有雪中送炭的能力——云观展独力支撑起公共文化展示的系统,为观众不间断输送数字化公共文化教育产品。对观众而言,虚拟观展的体验可谓“闲庭信步”,而开发者可以充分利用虚拟空间,展开合理想象,为观众设计超越现实的梦幻情境。

        疫情之下,文博行业正以“云复工”的形式重新启程。当文博场馆转至线上,实体场馆所面对的问题似乎烟消云散了,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一方面,在“云观展”模式之下,人才支撑除了VR、大数据、深度学习等科技研发项目之外,还包括人文、社科、艺术层面的组织深耕,这需要人文学者、艺术家的集体智慧,解决数字博物馆人才匮乏就成为当务之急;另一方面,虚拟展馆确实解决实体场馆的空间局限问题。目前,各地制作的网上博物馆展览正进行汇总,并分批在网站公布相关链接,但观众更期待由综合实力强的高科技企业提供一揽子数字技术,为尽可能多的场馆设计打造数字博物馆,并合理规划、整合统一的云观展网络平台入口。

        目前,“云观展”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未来线上的观展和教育活动一定会成为人们对博物馆的新要求,同时也将成为博物馆重要的业务版块。然而,线上展览固然有众多优势,但也并非万般周全,其无法与线下展览比拟的真实感,以及网络平台不完全成熟所可能产生的问题,“云观展”能否取代线下展览,成为未来参观博物馆的主流方式,仍有路要走。因此,与其思考线上展览是否会取代线下展览,不如利用两者的优势,实现线上、线下的相互融合,进而为观众带来更为舒适、丰富的参观体验。

        随着加入“云复工”行列的从业者越来越多,文博行业在困境中积蓄力量,正逐渐冲出疫情阴霾。以文博场馆为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正迎来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数字博物馆创造了更为精彩的互动模拟、更具黏性的用户体验和更易传播、可复制的优质教育资源。因循守旧者会认为,云观展尚显粗陋,只是聊胜于无的应急之作;目光深远者,则能洞悉信息革命的势不可挡,普惠性的公共教育是僧多粥少的刚性需求,破解之道在于发掘数字博物馆的潜能。云观展一旦克服短板,将大有可为,或将开启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纪元。

        江苏省连云港市 吴学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