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10月23日 星期三

    品书读人

    罗伯特·卡洛的工作“花絮”

    陈心想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10月23日   10 版)
    《权力之路:林登·约翰逊传1》,[美]罗伯特·A.卡洛著,何雨珈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年5月第一版,168.00元

        一位杰出传记作家的回忆

     

        小城公共图书馆新书架上,一本罗伯特·卡洛(RobertA.Caro)的新书Working:Researching,Inter⁃viewing,Writing.赫然入目,随手一翻即引起我很大的阅读兴趣。卡洛对往事的回忆,读来回肠荡气,诸多细节“花絮”颇为耐人寻味,心中萦绕,难以释怀。

     

        卡洛的非虚构写作获得过两次普利策奖,两次美国国家图书奖,还有诸多其他奖项和荣誉,并于2010年获得了由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授予的美国国家人文奖章(Na⁃tionalHumanitiesMedal)。美国大学生阅读美国历史和政治,大概不会有不识卡洛其人的。他一生成就是研究了美国历史上两个权力大亨,即塑造纽约城影响力最巨的罗伯特·摩西(RobertMoses)和美国第36任总统林登·约翰逊(LyndonJohnson)。Working这本书就是卡洛回忆当年怎样走上研究这两位权势人物的道路,又是如何进行研究、采访和写作的,所以副标题则是:研究、采访和写作。主标题和副标题每个词的表达式都是进行时的,表明卡洛的回忆试图还原当时的情景,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这也是他一贯研究和写作试图达到的效果:现场感(asenseofplace)。

     

        卡洛的《成为官僚》(ThePow⁃erBroker)是写摩西的,1974年出版,次年即获得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多项大奖。《约翰逊传记》(TheYearsofLyndonJohnson)分六卷,第一卷为《权力之路》(英文版发表于1982年,中译本2018年出版),美剧《纸牌屋》即据此创作。六卷本已出了五卷,最后一卷还在写作中。这本回忆录作为他数十年写作两人传记过程的“花絮”,透露出了一个伟大的传记作家“走向伟大”的密码。笔者说是“花絮”,意思是说这不是一本系统的个人回忆录,内容构成基本上都是演讲、访谈,或者杂志约稿的文章,所谈皆与调研、采访以及写作有关。比如,该书最后一篇就是接受《巴黎评论》记者关于卡洛研究和写作的采访稿。虽然本书是不系统的回忆录,却恰好由于单篇关注的话题不同而突出了不同的着力点,可以挑着阅读、跳着阅读。

     

        阅读中有不少感触,尤其对其中卡洛谈自己研究和锲而不舍的采访的敬业精神深有所感。下面挑几个印象深刻的“花絮”以飨读者。

     

        一座桥戳破了课堂知识的虚幻

     

        若干年前在老家,听村民讲一个讽刺教授“书呆子”的故事。家乡农村种玉米再平常不过,每年收获玉米后砍去秸秆也是平常的农家劳动。砍掉玉米秸秆,熟练工基本上一锄头下去砍掉一棵;而传说中的教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的是,由于玉米根系非常发达,砍掉一棵玉米需要几人用铁锹深挖才能挖出来。这让人感觉砍掉一棵玉米像刨掉一棵大树一样费时费力。据说当堂就有农村来的大学生站起来指出:“老师,您讲的不对,我们那里砍玉米一锄头一棵。”大家都笑了。这是农民讽刺教授的段子,是否真有其事,没有考证。

     

        卡洛在书里给我们描述了他在哈佛大学课堂听课的例子,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卡洛在《新闻报(Newsday)》工作时接触到了关于摩西建桥的事情。摩西想在纽约长岛的OysterBay和威斯特彻斯特县(WestchesterCounty)的Rye之间的长岛海峡上修建一座桥。《新闻报》派不到而立之年的卡洛去调查这件事。结果他发现摩西的这个建桥的想法很糟糕,因为如果建这座桥,不仅会造成很大的交通拥堵问题,还会造成长岛海峡的污染等弊端。他于是被《新闻报》派到纽约州首府阿尔巴尼市把建桥之事汇报给包括洛克菲勒州长在内的各路政要。卡洛回去后对《新闻报》同仁汇报说,游说成功,摩西建桥的计划不会实现了。可是,两周后事情在一天内发生戏剧性的逆转,摩西到了阿尔巴尼市,一天的功夫使这些大人物们改变了注意。摩西的建桥计划得到支持。这一戏剧性的事情的发生让卡洛开始思考,为什么一个号称民主的国家里一个从未经选民选举获得公职的人权力竟然是纽约州长和市长放在一起所不及的呢?他开始寻找答案,也在为自己的人生事业寻找新的出路。那时他29岁,要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的事业。之后他申请并获得了哈佛大学的NiemanFellowship,这笔奖学金支持他到哈佛学习一年,他修了一些关于城市规划的课程。在一门课上有两个教授授课,他们写的教材分析高速路选址很细致。在课堂上,每堂课教授都在黑板上写下方程式,增加一个个新要素。有一天,卡洛在记笔记时突然有所悟:不,不是这样的,为什么高速路建在那里,那是“因为罗伯特·摩西想让它建在那里!”

     

        教授的课堂和社会的现实脱节,卡洛关注的这一座桥击碎了课堂知识的虚幻。“事实比想象更离奇!”真实世界是如何运作的知识是我们做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最需要关注的,否则,我们就很可能成为被讽刺的砍玉米的教授,即使是哈佛的教授,不去关注实际如何,也一样脱离了实际。不是说城市规划教授的知识不对,而是实际建设“高速路”的选址影响因素更复杂,已经超出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关怀范围。社会科学学者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更需要把一只眼睛盯住现实的社会运作,发现左右社会的巨大力量。锁定了摩西研究之后的卡洛,一生都在关注影响到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政治权力。

     

        在荒山野岭体验孤独和寂寞

     

        看过卡洛的回忆文章,我想如果一个社会科学学者能够做到卡洛这种调查研究精神,一定会写出经典著作。他的调研精神令人惊叹。比如,为了理解林登·约翰逊总统为什么会形成左右逢迎、冷酷无情、充满不安全感、贪婪而又诡秘、一路不达到登上总统宝座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卡洛选取了位于德州的HillCountry,约翰逊小时候成长的家乡约翰逊农场作为寻找答案之地。

     

        约翰逊生长在德州荒凉的山地,他的父亲曾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立法官员,可是老约翰逊买下的农场是在偏僻的山里。卡洛为了考察这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开车实地考察,路上是上了一个山头望见另一个山头,在一个山头走出小车停歇一下,放眼一望甚至寻找不到一丝人迹。这样的地方,当年生活着约翰逊兄弟姊妹和她的母亲。在纽约生长的卡洛想象不到这样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约翰逊的父亲常常因工作要停留在德州首府奥斯丁市,而母亲和几个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会是多么孤独和寂寞!卡洛带了帐篷,一个人到这里度过黑夜,度过白天,聆听动物的叫声,感受狂野的风吟。卡洛在书中写到:“你会发现除非你去做了才能意识到的东西。夜间,一些小动物或者老鼠噬咬树枝或者其他东西的声音都会如此吓人;微小的事物都会变得如此重要。”

     

        卡洛就想象当年的约翰逊的生活,他的母亲如何在夜晚喂了马,面对黑夜和绵延的群山的孤独。母亲在这种环境下的孤独和极为不愉快的情绪也影响到了约翰逊。到约翰逊1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投资失败,生活极为艰难,他们提心吊胆,害怕银行随时可能把房子收走,不知该投身何处。长期不在家又投资失败的父亲是个理想主义者,而这些造成了年少的长子约翰逊立志:最重要的是,以后绝不要成为父亲这样!

     

        约翰逊农场猛一看,芳草茵茵,绿树繁茂,为什么老约翰逊买下它投资失败了呢?约翰逊的表亲带着卡洛来到农场,她对卡洛说,跪下来,伸出手去挖一下泥土,这一挖才知道这里的土壤既不能种植玉米,也无法牧牛。这类似一个寓言,不能只看表面,必须真正地去看到底层。

     

        去年初冬,家父住院,我陪着的时候,对乡村生活有一种新体验。医院是养老与医疗一体的,建在距离镇中心四五里地的田野里。虽不知何时所建,但看上去建立没有几年。只看墙上写的条款,是相当理想的养老圣地。夜里月光如洗,路灯昏暗,几乎落尽叶子的杨树在月光下越发显得静谧,夜风吹过,沙沙声令人不禁打个寒噤。夜起去厕所向东要走好远的路,而向西走不几步远就是菜地,也成了夜间的厕所。

     

        在这家养老与医疗一体化的乡村医院,居住的都是当地符合“一定条件”的老人。早上开饭,有馒头和菜汤。因为菜汤不要买票,当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一些居民竟然拿着锅盆去盛饭,而住院病人或者家属稍微晚一会儿去领饭就没有了。有些老人竟然一夜放着收音机听大戏,声音很大,从不考虑别人在休息。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在当地人看来很正常,我却觉得不可思议!医院伙食经费从何而来?估计来自政府,不能确认。这个世界与我多年异地的体验如此不同,让我更能够理解习惯了纽约生活的卡洛在德州穷乡僻壤地区体验生活的感受了。没有亲身体验,是无法想象的。

     

        约翰逊的性格特征和所作所为与他生长的地方和早年家庭的穷困潦倒有很大的关系。卡洛在约翰逊生长的地方体验生活,采访所有认识接触过约翰逊的人,他发现约翰逊一家的生活给青少年时候的约翰逊带来很大刺激。有人甚至当着约翰逊的面嘲讽他的父亲的失败。尤其是他父亲投资失败后,随时可能被赶出房子无家可归的不安全感,造成了他一生性格中的特质。不安全感推动着他不懈地甚至冷酷地攀爬着权力的阶梯,直到“琼楼最高层”的权力之巅,成为美国第三十六任总统(肯尼迪任总统时他为副总统)。

     

        14岁时候父母的职业情况,是社会学家们做问卷时常常询问的关于个人发展的背景材料。大家往往认为这个年龄时家庭背景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我们以此来看,约翰逊14岁的时候父亲失去受人尊敬的职位,投资失败,几乎陷入绝境,按照社会学的推理,约翰逊以后的前途会受到负面影响。事实上,所谓的负面影响却是“化逆境为意志”,不到20岁的约翰逊在苦不堪言的打工生活中立下一定要当总统的志向,虽然所上大学德克萨斯州西南师范学院不是名校,所学专业为历史和社会学,但大学时候的约翰逊已经显示出天才般的权力操控能力,机缘一到,23岁即成为州议员助理,进入华盛顿——美国的权力中心地。

     

        社会科学量化研究学者做统计分析,往往把“例外(outlier,或者译为“异类”)”排除。而往往例外正是最重要的地方。这也是社会科学量化分析的缺陷之一。约翰逊的14岁,就属于这种outlier。卡洛深度探索理解人物的功力往往是我们社会学人所缺乏的:走到实地,体验生活。做社会科学量化研究的学者如果没有这种“实地感(thesenseofplace)”,研究往往容易出现偏差。

     

        “翻到每一页,绝不能假定”

     

        在“翻到每一页”这篇回忆文章里,卡洛记叙了他在《新闻报》工作期间开始要做调查记者时该报资深记者阿兰·哈斯韦告诉他的一句话:“定要记住,翻到每一页。永远不要假定什么。翻完该死的每一页(ev⁃erygoddamnedpage)。”这句话应该对卡洛影响很大,以至于记忆数十年还历历在目的样子。

     

        当时的背景是卡洛在调查一个地方是改为私人飞机场还是成立一所方便穷人的公立大学。大量卷宗揭示出来的是有人为了私人利益要改为私人机场,而不是成立为那些想上大学的穷人着想的公立大学。他沉浸案卷中不知东方之即白,写下了备忘笔记,笔记为哈斯韦所见,认为他应该去做调查记者。卡洛说自己没有做过,对做调查记者一无所知。哈斯韦对此给出如前所述“秘籍”。

        其中“不要假定”的训诫确实是做调研者必须谨记的。看到这里时,我就想起一则关于北大某名教授的典故。这位教授为接地气,到基层做研究,某天早上8点上班时到了某乡政府一看除了值班的,其他工作人员都不在,就理所当然地“假定”乡里工作清闲,无事可做,工作人员都回家了。而事实上是大家都忙着下乡了。

     

        很多时候,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误会也是由这种“假定”造成的,假定你知道什么,就期待一个相应的反应,事实上做的“假定”却是错误的。在做研究和调查的中间,一定要极力避免这种“假定”。在阅读文献材料时候也应该避免这种“假定”,读了上段的意思就假定下段的内容于是翻过去,很可能错过下面话锋一转意在相反的观点。

     

        卡洛在后来写作人物传记的时候,到各地搜集资料,甚至小镇上的地方报纸都不放过。为了写摩西传记《成为官僚》一书,卡洛做了522次采访,其中7次是采访摩西本人。为写《约翰逊传记》所采访的人不知几百。卡洛有时候一个问题会问很多遍,问同一个人,或者不同的人,同一个人被问同一个问题很多遍会很恼火。但就是这种执着,才能发现通常很难发现的东西。比如,他一再地问曾在总统办公室坐过沙发的人觉得怎么样。最终发现,约翰逊把沙发弄得更软,人一坐下去就像陷入下去而起不来了,他则坐在摇椅上显得更高,俯视着对方。这在气势上就胜人一筹。

     

        卡洛一生研究了两个人物,实际上是以人物来透视时代,具体些就是时代如何被政治权力所塑造。如今84岁高龄的卡洛还在写作《约翰逊传记》的最后一卷。前不久,在普林斯顿的麦卡特剧院,卡洛接受《纽约客》DavidRemnick关于新书Working的采访,他依然激情澎湃妙语连珠,赢来阵阵掌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