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7月24日 星期三

    “新文化”已兴,而“旧文化”不死

    张钰翰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7月24日   13 版)

        张钰翰: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编审。策划推出“章学研究论丛”(已出8种)、“中国近现代书信丛刊”(已出4种)、“论衡”等。

        推荐图书:《新文化运动百年祭》

        在今天的研究格局下,历史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逝去的过往,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在不同时空的映照下,历史往往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因此,从2018年开始,我们开始组稿,希望能做一套书,提供给读者观察和认识历史的多重维度,揭示历史的复杂与多变,引发人们对于历史与当下的思考。

        丛书名曰“论衡”。这是一套小书——从开本、篇幅乃至论说方式来说,我们希望它便于携带,轻松好读;这又不是一套小书——从涉及的内容、引发的思考来看。

        《新文化运动百年祭》是这套丛书的第一本,在五四运动百年之际出版。狭义的“五四运动”,只是1919年5月4日那一天爆发的学生爱国游行——当然,其前因后果也极为复杂,具体细节和过程恐怕至今仍未全部明晰——但各界讨论五四运动,其实都早已超出了狭义的范畴,更多的是从广义的新文化运动来看待其对当时与后世的影响。

        提倡“新文化”,并不始于1910年代,晚清章太炎、刘师培等人的努力,早有学者将其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乃至“新文化运动”,但何以只有后来这一场,造成了对现代中国无远弗届的影响?本书第一篇文章,不仅讨论了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其何以取得成功及其影响,更借此虽简捷却深刻地剖析了自晚明以来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思想文化变迁的大势,可以说是一篇纵横捭阖、酣畅淋漓的大文章。比如说,书中认为,“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的倾向实际来源于旧有知识体系无法容纳西学,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心理紧张”,五四运动“是早已在知识结构上与父辈分道扬镳的青年与父辈的公开决裂,是两代人之间话语脐带的正式分解”,便都是非常深刻的见解。

        从文化的整体上看,新文化运动是成功的,我们至今都受其遗泽。但另一方面,被新文化运动打倒的“旧”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中国经学,是否就是已陈之刍狗,或是已死的僵尸,毫无价值?又或者,如果我们承认中国传统还有价值,又是在哪个层面来说的,其焕发生机、开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这些,是我们今天不能不面对的问题。而与新文化运动同时的“旧”文化的代表,他们在当年的所思所言所行,其实是值得分析与重视的。书中对于章太炎、梁启超、唐文治、马一浮等人的讨论,虽然只是涉及其人其学的某一侧面,却可以让我们看到,他们都在试图“对古今中西不同学术加以融会变化”。比如说,书中提到梁启超、唐文治都重新提倡传统的“道德”——这一道德,不仅仅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伦理学意义上的,更多的是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便已经开启了后来新儒学乃至今天许多接续传统的声音的方向,也展示了“旧”文化内在的生命力。

        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章太炎等人无疑属于“时代的低音”,是被斥为保守、落后的“迂儒”。在整体社会氛围被西学裹挟的时代,原也属于正常的现象。而百年之后,立足于今天的“大势”,我们回望历史,重新思考“旧”文化的声音,即可发现那是多么地铿锵有力,动人心弦,又回荡久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