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图书:《代码经济:从远古食谱、城市到区块链、人工智能》
石器时代的斧头与巧克力豆曲奇饼干,有什么共同之处?麦当劳的特许经营与遗传物质DNA有什么联系?拉花织布机怎样与苹果手机应用发生了关联?如果你阅读了菲利普·奥尔斯瓦尔德的新著《代码经济:从远古食谱、城市到区块链、人工智能》,不难找到答案。
它们都包含生产方法的编码或者也就是该书所谓的“代码”。将石块变成狩猎工具,涉及一系列有步骤的石片剥裂。巧克力豆曲奇饼干并不只是黄油、白糖、鸡蛋、苏打、水、盐,巧克力碎粒的简单混合,还需要一份关键的操作说明。麦当劳通过特许经营手册指导每家门店的运营,确保了招牌的不走样。遗传物质DNA代代相传,目的是实现生命体的可靠复制。拉花织布机,实质上是生产方法或代码的硬件化,把挑纱工人的手工操作转换成打孔木片的不同排列组合。至于苹果手机应用,则是高级代码在已经硬件化代码上的运行。
作者指出,代码可以被理解为思想成为物件的方式。因此,代码就是人类文明的DNA。
奥尔斯瓦尔德是美国圣塔菲研究所的常客,曾经与理论生物学家斯图尔特·考夫曼、经济学家布莱恩·亚瑟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默里·盖尔曼共事。很显然,他也是一位处理复杂性问题的高手。在奥斯瓦尔德的笔下,啤酒、手表、《大富翁游戏》、城市、区块链、适应性地图、人工智能、天气预报、火人节、尼安德特人,这些看似杂乱无章、毫无关联的事物通过代码概念的阐释,变得秩序井然、息息相关。
然而,纵横上下四万年,作者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解决复杂性,而是探讨“人类将何为”。在本书的后半部分,奥尔斯瓦尔德把他对代码经济的理解,延伸到对教育、不平等、工作未来等的思考。其中,有两个方面的观察颇有意义,值得关注。
第一,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的影响。
代码的进化,就是“如何做”的进化。在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里,原本由人类完成的工作转而由机器承担。同时,人类被赋能做先前不能做的工作,或以先前不可能的速度完成工作,形成了工作的分化。1万年前,农业技术推动了工作的分化。400年前,贸易技术再次引发了这种分化。100年前,制造技术带来了工作的新分化。时至今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正在做同一件事。
代码的进化一方面增强了我们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挑战着我们的地位。“有什么事情人类能够做得比数字计算机做得更好?”答案是:人类更善于做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做人就是4C,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沟通(communication)、协作(collaboration)和创造力(creativity)。让计算机去完成易于用算法定义的任务,而人类去执行最难定义的任务。也就是说,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将使得工作更加“人化”。
第二,人类工作的意义。
随着代码的进化,实际经济越来越多地受到丰富的生产和算法的驱动。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早在1930年提出过一个想象。他预测说,人类在几十年之内就能解决经济稀缺性问题,由此人类的问题将是解决休闲时间的问题。
的确,人类社会在面对数字革命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并不是未来有意义的工作机会是否存在,甚至不是这些工作如何得到酬劳。有一个问题更为根本:人类生产活动的本质。
奥斯瓦尔德认为,人类不只是为了消费而创造。我们也为了看到我们的潜力在世界上得以实现而创造。生产不是人类为了消费而做的事情。事实正好相反。我们为了生产而消费。生产才是我们的目的。
代码的进化将使得一个强大、严密的社会保障网变得可以被负担得起。请想象一下,60亿或100亿人除了艺术、科学、文化和探索学习以外,什么都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