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4月24日 星期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堪称一场革命

    沈越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4月24日   10 版)
    《中国式供给革命》,方福前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3月第一版,58.00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及时推出了方福前教授撰写的《中国式供给革命》一书。我通读后认为,该著主要有以下亮点

     

        亮点一:作者基于供给与需求相互影响的关系,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也需要结合需求侧来进行分析。他提供了一个总供给-总需求的分析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概览式地考察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如何由供给短缺过渡到供给过剩的经济发展过程。尤其是关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经济走势变化,作者客观评价了以“四万亿元”财政投资带动的大规模刺激措施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描述了中国经济在“三驾马车”减速效应下如何步入新常态;并比较分析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刺激措施与2008年金融危机后刺激措施的不同效果。最后从理论上进一步剖析了产能过剩的供给侧成因和制度成因。这种将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结合起来的做法,体现出作者运用西方现代经济学方法来分析中国经济问题的学术功底。其夹叙夹议的做法,也增强了可读性。尤其适合刚入门学习经济学的青年学子阅读,从中既能学习到如何使用现代经济学理论来分析中国经济问题的方法,又能了解中国经济在过去40年发展所走过的坡坡坎坎,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有所了解。

     

        亮点二:作者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实施“三步走战略”。作者认为“三去一降一补”只是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远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部内容。这实际上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分为了近期、中期和长期的任务。第一步对症治疗:主要是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带有很强行政性色彩的措施,在较短的时期内缓解产业结构严重失衡问题,为中国经济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宏观环境。第二步巩固治疗:主要是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在抑制生产过剩和产能过剩反弹的同时,使经济强身健体。调整对象比第一步战略大大拓宽,包括对总供求失衡、产业结构失衡、区域经济结构失衡、城乡发展失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衡等方面的调整。其所需时间,也比第一步战略更长。第三步去根治疗:主要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来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消除产能过剩的压轴戏。在提出分步走战略的同时,作者强调三步走战略在时间上并非截然分开,不是走完上一步才迈下一步,而应该是交叉实施、逐步深化的过程。实施下猛药的“三去一降一补”初步战略,也涉及到整体结构调整的第二步;与之同时,在实施前两步战略时,也要关注制度改革与创新问题,尽量使市场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变迁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亮点三:作者提出有效市场与有效政府的“双效”组合新观点,认为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的未来模式。它既不是“大市场,小政府”模式,也不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组合。要实现这种“双效”组合,必须推进“双向”改革或“双重路径”改革,既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又要进行政府改革。如何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经济(学)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前不久,中国几位著名经济学家曾围绕这个问题有过一场热议。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经济学家们有共识,没有争议,分歧主要是在政府作用的定位上。作为争论一方的“最小化政府论”,其实只是一些经济学家的主观愿望。几千年来,中国政府一直涉世很深,在这种传统下小政府恐怕很难成为现实。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可能没有人能无视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作为争论另一方的“有为政府论”也有问题,在政府对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有消极作用,这种观点忽视了政府有乱作为的可能性。例如,实施“四万亿元”财政投资为杠杆的强刺激措施,虽然在中国抵御危机冲击并阻止世界经济下滑,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其消极后果也不容忽视,其造成的产能过剩、库存过多、杠杆过大等问题,在10年后的今天也未完全化解。就这点而言,最小化政府论也有合理成分。作者跳出了讨论这个问题的传统眼界,不以政府的大小、有为还是无为来讨论它的定位,而从效率角度,从政府发挥作用的效果来认识和评价政府功能。这种看法不说高出一筹,至少也另辟了一条可供思考和探讨的蹊径。

     

        亮点四:作者从供给侧角度出发,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观,即“三引擎”论,并讨论了如何使这三部发动机提供更强的动力。一是生产要素提质增效,包括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高物质资本和土地质量、提升企业家才能及其企业家精神。二是结构优化升级,包括供需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虚拟与实体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等;三是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

     

        亮点五:该书从经济思想史角度考察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头,认为供给理论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头是英法古典经济学,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是萨伊和萨伊定律,也不是供给学派经济学和里根经济学。该书还对马克思的供给理论进行了梳理,认为马克思发展和系统化了古典学派的供给理论。作者强调,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改革实践出发的,不是基于某一种现成的理论。从这部分论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史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并突显出学院派经济学家的优势。

     

        最后,作者给该书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式供给革命》,这也可以算作一大亮点。这是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触及到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关系到中国到本世纪中叶能否实现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称其为一场革命并不为过。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历史过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这个伟大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当然,这部著作还有值得斟酌和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作者在提出有效市场和有效政府组合时,如果能更深入一步,讨论二者的最优或次优组合问题,除了定性探讨外,如有定量标准加以衡量,这将使该书增色不少。这也许是值得作者今后进一步拓展研究的问题。

     

        读者不知作者难,希望能看到作者更多、更好的作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