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4月03日 星期三

    鼓韵词音的演、听、看、写

    黄向春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4月03日   10 版)
    《瓯江鼓词:流逝中的乡音》,刘秀峰著,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第一版,39.80元

        一个世纪之前兴起的民俗学运动,引领了一场中国学术革命。在“眼光向下”的视野之下,大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口头传统被记录、整理和研究,成为一场由学术研究者参与的从口头到文本化的文化工程,同时也成为中国民俗学和民族民间文艺学学科创立的基础。当代中国的民俗学,以马克思主义民俗学为基础,不断吸纳和借鉴西方民俗学、人类学理论方法的营养,从偏重于以文本为中心的,注重历史、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探讨的主流,逐渐转向以田野为中心的,以“表演”(performance)为视野,强调特定语境化的、当下的、整合了形式、意义和功能的民族志式的整体研究,但也引起了“文本中心论”与“表演中心论”的长期论争。此外,学界也出现了由学术旨趣的集中化而导致的研究程度上的不平衡,少数民族大型史诗的研究成果极为丰硕,但广大汉族地区的各种口传文化所受到的关注则要薄弱很多。与此同时,在国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的大力促进下,遗产保护的现实需求与相关研究的兴起,又不断推动人们重新回到田野,去探讨文化的现实功能以及活态传承的学理依据。刘秀峰的新著《瓯江鼓词》,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所进行的一种综合研究的尝试,也是学界近年来在这一领域取得的诸多新成果之一。

     

        《瓯江鼓词》是作者继《俗神叙事:传承、流变与展演》之后完成的第二部鼓词研究专著。以后者围绕浙南民间信仰的重要女神陈靖姑为中心的鼓词及其仪式传统的探讨为基础,作者在新著中把视野放大到整个浙南鼓词这一口传艺术本身,探寻鼓词文脉,遍访鼓词艺人,观察表演现场,对瓯江流域鼓词的历史与现状、田野与文本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

     

        全书共分五章,分别论述了瓯江鼓词的历史、艺人、田野、文本与场所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梳理了明清以来瓯江鼓词的源流、类型及传播等背景。第二章是本书的重点,也是作者着力最多的部分,力图以艺人口述史来展现鼓词生命力及其盛衰隆替的画卷。其中有十三岁登台、现已九十高龄的历经近百年温州曲艺变迁的“中国曲艺终身成就艺术家”阮世池,有能唱会写、历经商海浮沉的“民间艺术家”凌康君,后借力侨乡资源、将鼓词传播到海外的后起之秀季海华……七位鼓词艺人的口述史,各有亮点,精彩纷呈,其中尤以阮世池先生的生活史叙事最为出彩。诚如作者所言,鼓词的辉煌时代已经远去,但是他们的每一部经典、好词或人生经历呈现给世人的都是一种观照,有一种山长水远的深意,“在这瓯江之上,有一种精神,虽经风雨,却历久弥新”。他们的口述史,是我们认识理解鼓词作为一种口头艺术在瓯江流域乡土社会民俗生活中的话语实践及其实践者的集体记忆,拓宽了我们对鼓词理解的感性与理性维度,让我们有机会回到人与社会的土壤观望鼓词之实的养料与来路,更重要的是,它对鼓词传统之原本生命状态的尊重,为我们贴近言传、身教、心授的声音传统指明了一条最直接的道路。第三章,作者回到鼓词的田野实态,对鼓词在市井村社生活中的演出现场和过程、鼓词的仪式性意义以及人们在由鼓词演出所构建的神圣与世俗交错互动的场域所体验的象征意义,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观察、描写和分析。作者选取的田野个案“唱夫人”,是鼓词传统中最具代表性的“大词”,在艺人以声音、身体与造景所构造出的神圣空间里,艺人与观众的互动,“当下”与“过去”的并置,情感与道德的碰撞,无不凝练为流动着的、鲜活的动态传统。读者能够于此真切体会到,鼓词艺人演述的《夫人传》既是演述者生命体验和口头经验的结晶,也是与当地乡土社会息息相关的地方性知识与集体记忆。在呈现了田野的叙事之后,作者在第四章着重分析了鼓词文本的来源、形成及文本结构,区分出了传统艺人的口头本与文人的创作本和改编本及其相互关系,并揭示了现代鼓词创作与表演的超地方性、时代性特征。最后,作者对温州、丽水等地鼓词演出场所进行了统计和介绍。

     

        总体而言,正如作者所强调的,对于以鼓词为表征的文化来说,鼓词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与明清以来大众文化的传播,民间宗教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民众的观念、心态与审美情趣的发展,以及更宏观的社会经济变迁等等紧密关联在一起,因而它作为一种“文化丛”式的存在与变迁,对于探讨地域文化的结构、形式及其生成、演变机制,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诚然,本书还存在某些欠缺和有待补充改进之处,如:鼓词艺人的口述史,由于受鼓词本身的框限而难以充实为个人生命史的视角,使艺人、文化、地方与时代的多层复杂关系未能得到更整体和有机的把握;鼓词展演的田野部分,在个人、家庭、社区通过仪式而缔造的关系以及象征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还有待做进一步的考察和分析;对于鼓词从口头文本到书写文本的演变,不同的“作者”和“演唱者”如何处理“传统”与“创作”、“程式”与“即兴”的关系,鼓词所反映的“口头性”与“文学性”的关系等等,都值得进行更深入的讨论;至于鼓词场部分,以现有的内容似乎不足以独立成章,留于书末作为附录较为合适,或者补充更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来构成讨论“表演空间”的功能、意义及其与“社会空间”关系的一章。不过,瑕不掩瑜,这部《瓯江鼓词》仍称得上是近年来汉族区域性口头文化研究的一部佳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