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散文自上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在质与量方面的收获堪称丰硕。然而,越是庞然大物,其自我更新愈是艰难。随着跟风之作渐多,这一文类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过分注重文辞,浮华而无物;“历史文化”变成了“掉书袋”文化,史料成为“文心”;史识千篇一律甚至干脆缺席,有论者很早就指出,“历史文化散文的困境,不在于作家们缺乏历史知识,而在于他们缺乏史识,缺乏深邃的精神识见”(谢有顺:《不读“文化大散文”的理由》,《北京日报》2002年10月13日)。
“却顾所来径”,当初这一文类之勃兴,是因为“历史”“文化”“散文”融合之后的互相激活。历史文化散文中的“历史”,是在大历史的缝隙讲述人与情的纠葛。“文化”既是实体的文化作品、历史遗迹,更是广义上的文化气质、文化精神。“散文”是灵活包容的“大散文”,可叙事、抒情、议论。历史文化为散文注入了思想的广度与深度,散文为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讲述可能。要在当前困境中突围,或许仍需历史、文化、散文这三方面及其融合上有新的拓进。
年轻一辈的散文作家已有不少尝试。徐佳的《苏东坡的山药粥》便是其中的代表。该书是徐佳多年散文作品的结集。第一辑“松江之鲈”中四篇,多是长文,以画、书法、地理空间为线索,写的是人物群像。第二辑“苏东坡的山药粥”篇幅稍短,主题相对明确,由日常事件切入历史名人的精神世界。第三辑“诗仙偶落墨”,多是对历史人物的惊鸿一瞥。笔者在这里介绍全书的基本结构,不仅是为了强调这部散文集有其“不散”的布局,也是为了指出这布局所展现的作者创作脉络。从这三辑的布局中,能逆溯一个散文作者的“进化轨迹”。第三辑似乎是第一辑的“准备”,笔法、风格都已形成,融合到第一辑中,更显老到。正因为有这种清晰可辨的脉络,我们也能看清一个作者的潜能。徐佳的历史文化散文,在历史、文化、散文三个方面的拓进都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即,他在“小历史”中,注入了“新文化”,显示了“大散文”的潜能。
《苏东坡的山药粥》的“小历史”主角是在历史缝隙中的那些“大写”的人。《松江之鲈》围绕《胜朝松江邦彦图》,写了有明一代松江百余位乡贤的故事。在晚明的大动荡中,松江邦彦如疾风劲草,风骨鲜明。《杜诗列传》由杜甫诗中的人物入手,上下追索,想象构建诗句背后的人物形象。写出了历史烟幕背后的万千重关系。在《汾水文学地图》中,大历史的时间感完全被汾水流动的空间感所替代。一条汾水流出了无数“小历史”,作者将它们一一打捞起来,立于河岸。让它们能够立住的,是在这个空间中存在过的晋文公、介子推、王维、元好问、关汉卿、罗贯中、傅山等风流人物。他们出自大历史,却比大历史温情而深沉;他们为汾水所育,但比汾水更绵长而辽远。
到了《苏东坡的山药粥》《白居易的杭州》《张岱的叔叔们》《辛弃疾的骂儿词》等篇,从名字就可看出,其重点仍是人物风采。作者从人物日常中寻觅深情。喝山药粥的苏轼、修湖堤的白居易、追忆叔叔的张岱、责骂孩子的辛弃疾等等,都是可触摸也可爱的人物。喝粥、修堤、骂儿等举动是人物风采与时代精神凝结于瞬间的释放。这些小的瞬间,或独自成篇,或由书画、诗歌、地理空间串联成一个自足世界,传递出丰富的历史与深邃的文化。
但徐佳钟爱东晋、盛唐、晚明等“著名的”历史朝代,这些时代后花园的一亩三分地,几乎都被前人挖掘过。关于人物风采的想象,也多被穷尽。要写的话,也多是“旧人重写”“旧事重提”。但徐佳的“重写”“重提”包含着许多新的文化气质,确切地说,是年轻一代的精神。
这种精神突出表现为从容自由的文化姿态。在徐佳的散文世界中,那个年轻的“我”显然是一个从容的漫游者。他可以称杜甫为“我们的老杜”“老杜”“小杜”,可以从几碗山药粥里品咂苏轼这个老头的生平。他不是狂傲苛刻的判官,也非俯首称臣的小辈,而是气定神闲的“对话者”。一朝一代,一画一帖,一个人一群朋友一个家族,都可纳入视野,完成一场开阔而生动的“六经注我”。
新的精神气质还包括年轻人所特有的活泼与灵动,由此也带来了写作技巧方面的更新,打开了新的境界。如《宋朝的店铺招牌》的结尾,“对了,最后,我觉得大家能看到这么摹写细致的场景,可以一睹大宋帝都商铺风采,得感谢一个人。不是我,也不是张择端”,而是在战乱时的某个无意中保护了《清明上河图》的“金兵甲”。(《苏东坡的山药粥》第242页)此处看似故作惊人之语,但他又以故事演绎出了应感谢那个金兵的道理所在。我们恍然大悟:那些所谓的历史关键节点、文脉的兴亡关头,往往不都是极其偶然地系于小人物之身吗?那些文化瑰宝,凝结了天才们的才华,但其能够流传至今,也离不开无数普通人的细致守护,即便某些守护只是无心插柳的结果。这种落到小处而发散开去的思路,充满了现实感,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物与历史之间复杂关系的认知。
《苏东坡的山药粥》中充满了这种“因小而大”的辩证,往往是在小处着笔,反倒使文章有了一种“大散文”的气象。“大散文”的“大”是格局气度之大。徐佳游走于大历史的缝隙寻找叙事的可能性,但被他所属意的“小历史”一旦被文字“再现”出来,也常流露出家国天下的大情怀。“大散文”之“大”也表现在写作视野的阔大和技法的博大。《松江之鲈》《纸上东晋》《汾水文学地图》等文章中,可以看到徐佳对宏大结构的把握能力。他熟稔时间与空间的切换、融合之法,也恰如自己笔下的松江之鲈,可以在古籍、字画中流连穿梭。走笔所至,有璀璨风华。言辞背后,见文人风骨。
历史文化散文兴盛已久,但也需要自我拓新。徐佳等年轻一辈的写作者们有探索的自觉。徐佳的散文所展现出的从容开阔和锐意求索的气质,若能持续,假以时日,定会助他写出更成熟的“大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