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4月03日 星期三

    构建现当代“汉书学”研究体系的开创性探索

    胡喜云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4月03日   10 版)
    《汉书学史(现当代卷)》,杨倩如著,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第一版,100.00元

        《汉书》成书至今近两千年,被历代史家、学者视为“命代之奇作”“五经之亚”而“共行钻仰”。然而,在20世纪中期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中,《汉书》研究却跌入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对于班固和《汉书》的研究至今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陕西籍学者杨倩如博士将推动班固及《汉书》的历史评价回归其应有的地位,视为应该且必须要完成的工作,集十年之力完成了《汉书学史(现当代卷)》。

     

        在这部著作中,杨倩如博士分析了20世纪以来110余年间“汉书学”的发展历程和时代特色,介绍了中外学者对于《汉书》的传播、接受、研究,以及对于班固生平史事和学术思想,班氏家族史和重要成员的生平、思想、著述的研究情况。多角度解读了《汉书》的思想内容、史学成就及文学特色,深化了史学史、秦汉史等领域的研究;扩大了《汉书》的传播与普及,推进了大众对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了现当代《汉书》研究的状况与成就,为推进当代“汉书学”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这部著作旨在打破一般学术史论著的樊篱,实现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一方面,她结合了以时间为顺序的纵向研究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横向研究,既采用分析史家、史著等史学史研究的常用方法,按照时间顺序,分20世纪前期、中期、后期和21世纪四个时段,对《汉书》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又将现当代《汉书》研究成果分为总体研究、专题研究和比较研究三大类,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总结。另一方面,又将以概况综述为主的整体研究和以学者著作为主的个案研究相结合,既将《汉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视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一部分,又将其作为“二十五史”中独具特色的著作——官修正史的开端及典范进行研究;既综合梳理、评述了现当代《汉书》研究的整体发展态势,又挑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著作进行深入分析,重点介绍了在《汉书》研究上成果丰厚、成就突出的机构,以及《汉书》在当代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基于个人的工作经历和治学旨趣,她注重探索学术研究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意义联结。在著作中的每一章结尾,她均仿效传统史书“论赞”撰写“小结”,简明扼要地概述本章的主要观点及对于现实的启发意义——凡此种种,均体现出她意欲从宏观到微观,对现当代《汉书》研究进行集大成式的总结评述的努力。

     

        囿于语言障碍和现实条件,国内学者对《汉书》在海外的传播、译介和研究情况所知甚少。杨倩如博士具有较强的外语水平和跨学科的学术背景,能熟练阅读英语文献,并与英美学者自如交流,还曾选修俄语和日语,可借助词典阅读俄语和日语文献,这为她从事此项研究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她向来关注《史记》《汉书》等中国传统史学著作在海外的流传与研究情况,以及海外学者的秦汉史、史学史研究成果。2016—2017年赴美访学期间,她着意搜集了英语、俄语、日语的相关研究著作、论文百余种,基本涵盖了现当代欧美国家及日本、韩国有影响的秦汉史研究者的成果。在书中,她全面介绍了《汉书》在东亚国家(日本、朝鲜和越南)自古至今的传播、研究情况,《汉书》对古代东亚国家汉文史书编撰的影响,以及欧美学者(含沙俄及苏联)自19世纪末以来对《汉书》的译介、研究情况。这不仅拓展了《汉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且海外学者迥异的研究思路、方法、视角与观点,亦可成为国内学界比较、研究、借鉴、交流的新课题。

     

        杨倩如博士崇尚规范、严肃的学术批评,在积极、客观评价的同时,亦能无所避讳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例如,她肯定了20世纪以来欧美国家的《汉书》研究所取得的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但也指出,由于对《汉书》的成书背景、编撰宗旨、叙事成就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与把握尚存在较大不足,即便何四维、鲁惟一、萨金特、毕汉思等西方最负盛名的秦汉史专家,在解读《史记》《汉书》等中国传统史学著作时,往往存在较大的偏见和误区。再如,她在书中详细回顾了20世纪中期国内史学界围绕《汉书》进行的论争,指出这是一场“看似学术争鸣,实为路线斗争”的论战,对于秦汉史学界的前辈——冉昭德先生在这一时期的突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冉先生在文革中的不幸早逝,为这场论战“画上了一个令人叹息的句号”,“他秉持一个学者的良知与信念,勇于坚持真理,这种崇高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值得今人大力提倡和学习的”。为了详细了解这一段历史,她曾于2008年、2010年和2011年三次前往西北大学,走访了西北大学历史系近十位已退休的领导、专家,以及冉昭德先生的学生、子女,将冉昭德先生的日记、友人书信及其家属、同事、学生的回忆录,辑成43万字的纪念文集——《冉昭德文存》。2014年,该文集由冉先生的母校——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年,《冉昭德文存》出版座谈会及纪念活动在西北大学召开,其中均有她的积极促成之力。

     

        杨倩如博士曾表示,此项研究所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读。《汉书》是代表传统史学最高成就的经典著作之一,古今无数学者为之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且不论海外尚有大量未引进的《汉书》研究成果,仅她能接触到的《汉书》研究资料数量就极为惊人,难以遍览,且涉及秦汉史、考古学、史学史、文学史、历史文献学等多个学科。以“十志”为例,涉及政治史、法制史、经济史、天文学、气象学、历史地理学、水利史、艺术史、学术史等许多自然和人文社会学科,其中《律历志》《五行志》《地理志》《天文志》等涉及自然科学知识的篇章,能通篇读懂即殊为不易,遑论考察、评价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另如梁启超、王国维、顾颉刚、钱穆等国学大师的秦汉史研究,顾实、叶长青、张舜徽等前辈名家的《汉志》研究,以及杨树达、冉昭德、陈直、岑仲勉、周振鹤等各领域《汉书》研究专家的代表作,没有深厚的训诂学、考古学、秦汉史、中外关系史和历史地理学等功底,很难准确理解、评述其理论、方法和成就。为此她常自嘲像是掉进了一个无比庞大的《汉书》资料堆里,焦头烂额、筋疲力尽却抓不住头绪,但她仍不遗余力地执着前行,其勇气是值得嘉许的。

     

        《汉书学史(现当代卷)》的完成、出版过程殊为不易。该书初稿完成于2011年,此后她反复修订、补充,直至书稿付印前的最后一刻仍在修改。责任编辑曾建议她删去至少10万字,但她坚持保留篇幅,尤其是附录“《汉书》古籍文献和现当代研究论著目录索引”(11万字)。她的理由是搜集材料费时、费力、费钱,希望这部著作不仅仅是个人的研究成果,还能为学生研读《史记》《汉书》等经典著作,或为相关研究者检索信息提供一点方便。众所周知,工具书对学界贡献巨大,但做起来繁琐辛苦,陈垣先生在编撰《二十史朔闰表》时即曾说过,“这是一人劳而百人逸,一时劳而多时逸的事情,再困难也要把它做出来”。我们相信,这部著作是足以为利用者提供“一人劳而百人逸,一时劳而多时逸”之便利的。

     

        应该指出,书中尚存在一些疏漏与错误之处,在搜集、评述《汉书》研究论著时,存在数量过多、篇目过繁、择取不精的情况。且她注重从学术史角度回顾、评述“汉书学”的发展历程和时代特色,《汉书》的史学成就、文学价值及其传播、接受等内容,在文本分析、版本校勘、史实考据等文献学研究方面,则难免显得薄弱。但瑕不掩瑜,诚如著名秦汉史专家王子今教授在该书“序言”中所指出的,“终于面世的《汉书学史(现当代卷)》是杨倩如博士累年学术思考所得收获的总结”,“作者是在全面的资料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分析的”,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中肯的建议”,“对于这部著作的学术意义应予以肯定”。

     

        《汉书学史(现当代卷》是杨倩如博士系列研究计划中的一部分。她所构想的“汉书学”研究体系,涵盖了对班固生平、家世、学术、思想,及其家族重要成员的研究;对《汉书》的史学、文学、思想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史书编撰和历史叙事的影响;海内外对《汉书》的传播与接受;古今中外学者对《汉书》的研究;对《汉书》版本的研究,以及对《汉书》的注释、校勘和补订;“汉书学”的源起、发展和学科建设;等等。以一人之力进行如此规模宏大的构建和探索,我们首先应对其学术抱负予以积极的鼓励,同时对其研究前景抱以乐观的期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