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盛的这部长篇小说《滚烫的岁月》写于1980年至1981年,37年后的今天终于与读者见面,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又一丰硕成果。在这里,我不得不重申我的一位同学在评价乔盛时说过的一句话,他说乔盛是中国写文字的人中非常勤奋的代表人物。同样我在这里不得不说,乔盛是将朴实文字堆砌成思想大厦的作者,会引导读者攀登认知时代世俗的高度,去领略生活的世态炎凉和酸甜苦辣。通篇作品我囫囵吞枣地看了两天,掩卷长思,那些蒙太奇的架构和章节历历在目,感触颇多,鲜活的人物个性和苦难经历恍如昨天,以寓意深刻的笔触,真实感人的描述,选入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色。如他所写:“山歌鸣奏,河水奔流,陈旧的都在消逝,永恒的只有自然托起的山魂和山里流传久远的山歌。”因此,小说所记录的就是我国改革初期,凝集于城市和农村的、记忆于成长和变迁的时代烙印的后期显影,是那样得清晰而真实感人。
从一部小说的问世来讲,其经历的时间着实令人不解,但其中的原委和无奈,也许是作者有意的安排,也许还有其他的原因所在。小说以时空跨越、人生变迁和情感交融为骨架,以蒙太奇的架构手法,全景式地讲述了西部地区北原县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30年的社会变化和时代变迁。通篇小说人物涉及较少、故事情节平缓,但是暗流涌动、复杂交错,掩卷长思有一种重翻旧照片,检阅流年往事的感觉。对比当今社会,还原当时的改革,我们能从李明先和贺秀丽、李田林与刘彩云、白雪梅辗转奔波于城乡之间的生活中感悟爱情的牵强、亲情的残忍、友情的悖逆。也能从人民公社时代国家用人制度的弊端,人们敬畏“公家饭”的渴望,也能从城乡巨大的差别中体味世俗观念的残酷。也能从牛珍的职务升迁和对李家的眷顾中审视端正国家机关干部作风的重要与农民妄图拼关系获得美好生活的稚弱。也能从贺秀丽参加工作其后的生活和情感变化,窥视时代女性的多舛命运与被迫抉择。更能从主人公李田林的爱情、婚姻、家庭,以及融入社会的艰难经历,进一步思索振兴乡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重要性。小说中的故事虽然跨越37年,但是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陈年旧事的重新拾起,更不是耄耋老人的平淡回忆,他是时代改革、时策颁行的源头启示,具有较为深刻的资政意义。
李明先有着独特的爱国情结,从先进的国家干部,优秀的部队战士,再到复员军人,到回村当农民堕落成“二流子”,再到后来发疯的人生结局,这是一个特殊岁月里,特殊背景下的特殊的人心的归宿。凄惨中透露着人性的倔强与时代的扭曲的抗争,也渗透着底层民众与自然选择的无奈和悲悯。
主人公李田林的成长历程可谓是翻版的《悲惨的世界》,于此的结局中会让人想到《骆驼祥子》《哈姆雷特》,这是陕北高原上的《穆斯林的葬礼》。细究李田林的结局,不由人会想到当时社会管理架构下,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勾连与相悖,进而会引发我们对当下有关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深邃思索。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亲身的经历,就没有如此发自内心的呐喊,文学青年的李田林,勤奋学习,忘我工作的场景里有作者紧随岁月而去的影子。“他望着西北方向的县城,想着与白雪梅的每次会面,感到时间太短促。一阵剧烈的咳嗽抽动着胸脯颤动,他的喉咙被滚烫的火苗冲击开,一团黏糊糊的黑红黑红的乳状体喷了出来落到地面。月光下黑红色的乳状体显得特别耀眼。他急忙用双手捂住刺痛的胸脯。他没有栽倒下去,挺起腰杆站立起来。他呼唤着爱情,呼唤着自己热爱的事业,呼唤着自己灵魂的位置。”这是怎样的一种抗争精神和毅力,又是何等守望与追寻在支撑李田林活着的欲望呢?是眷恋,是李田林怀着对人民公社的眷恋和怀着对爱情的复杂情感。这对于当下而言同样有着深刻的警世意义,作者用文学性的语言,阐述了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教化作用,教育和引导新时代的青少年要立志成才,向着理想的彼岸扬帆前行,这也是这部小说投射的最亮丽、最深邃的光束。
小说以25岁的主人公李田林因胃癌与意外的双重不幸死亡而结尾,这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寓言”,也是作品以20余万字铺张的“谶语”。结尾的引申很令人回味,是作品对主题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