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9月26日 星期三

    综观当前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文学成就颇高的戏曲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踪迹全无。

    《中华戏曲文学读本》:戏曲如何进课堂

    张钱江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9月26日   16 版)
    《中华戏曲文学读本》,何夏寿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8年5月第一版,48.00元

        由特级教师何夏寿首创并实践的“传统戏曲进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已经风靡全国小语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梨园语文”风格。现在,何老师在自己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戏曲宝库中择取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精彩戏曲片段,集结出版30万字的《中华戏曲文学读本》,既是小学语文拓展课程开发的有益补充,更是戏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学进课堂的成功尝试。

        何夏寿老师的“本工”是儿童文学教学,开展戏曲文学教学可以说是“反串”。但是,无论是一炮打响的《草桥结拜》,还是后来的《打进匪窟》《拒劝》等课例,以及后来自创剧本开发的戏曲童话课《小猫钓鱼》《去年的树》等,都带着鲜明的儿童化倾向,可以说为儿童自然地亲近戏曲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到了绝妙的结合点。而这,在专门为小学生量身定制的《中华戏曲文学读本》中依然一以贯之。

        戏曲以辞韵皆美的剧本,紧凑精彩的剧情,充满张力的表演,个性鲜明的人物,韵味醇厚的唱腔,成为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一抹,和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名剧。

        但是,综观当前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文学成就颇高的戏曲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踪迹全无。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整个小学阶段只有一个话剧剧本《半截蜡烛》(五年级教材)。严格意义上说,话剧是舶来品,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血统”。而跟戏曲搭点边的只有六年级上册的一首元曲小令《天净沙·秋》(元代白朴作品),一共28个字。也就是说,整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没有一篇戏曲选文,戏曲在教材中是缺失的。而和诗词、国学经典、名著等纷纷进入小学语文课堂,成为教学拓展的热闹现象不同,戏曲文学拓展也乏人问津。

        戏曲是中国历史悠久、传播广泛的传统艺术,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群众基础。笔者既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也是一个执着的戏迷,得以因戏结缘,立雪于何老师门下。在无数次的梨园语文教学交流中,我们发现我们的童年都曾沐浴过戏曲的雨露,更发现了我们的语文素养成长与大量的戏曲欣赏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戏中的唱词与念白。

        在《中华戏曲文学读本》中,何老师选择了京剧、越剧、绍剧、豫剧、昆剧、黄梅戏、秦腔、河北梆子、花鼓戏等9种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剧种中的48部戏,以精彩片段呈现的方式给小学生的戏曲阅读打开了一扇大门。这么多的剧种、剧目集中在一本书中,不要说对学生是一种课外阅读的补充,哪怕是对戏迷大朋友也是一份饕餮大餐。

        由此可见,何夏寿老师编写的这部厚达375页的大著作,是不搞噱头,不耍花枪的,以朴素的“剧本片段”“剧情梗概”“名段赏读”“曲苑杂谈”“戏曲俗语”等栏目,提供了丰富的戏曲文学样本和大量的传统戏曲常识,真正让小学生以语文的方式进入梨园,引导他们爱上戏曲这门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戏曲中的文学,是一场全面优质的戏曲文学体验。

        早在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让戏剧、戏曲进入校园。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推进戏曲进校园。中华戏曲的传承、进校,是一项综合工程,何老师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从故事、唱词、文化传统等方面寻找到了恰如其分的结合点,为戏曲真正进入课堂,进入小学生的阅读圈提供了真实的可靠的“剧本”。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文学、音乐、美术、演唱、舞蹈、杂技、武术等于一身,擅长用艺术的手法反映人世百态,描摹社会万象,从感性和唯美的角度,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文化,书写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戏曲剧本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的语言在主题思想、体裁、语言、表达(人物塑造、故事安排)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语文阅读价值,大多由文学大家(如汤显祖、王实甫、关汉卿、李渔等)创作而成,简洁、生动、有韵律,真实而确切地反映着广泛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积淀下来的生产生活知识与经验,是老百姓生活与工作中有情有趣有味的“百科全书”。

        很多人对戏曲的印象就是陈旧、拖沓,其实不然。在《中华戏曲文学读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低年级小朋友喜欢的神话戏,也可以欣赏到高年级同学熟悉的名著戏,共有12个品类,以主题化方式选编,且都配有单元导语,符合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因为教材也是这样编撰的。

        具体到每一个选编内容,每一出折子戏(或片段)都是以剧本的方式呈现,这是孩子们日常几乎未有接触的一个文学样式。而戏曲剧本与一般剧本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拥有精炼、精美,富有传统意韵,集聚古典文化的唱词,读来朗朗上口,当然,更可以饶有趣味地学唱一番。这册书中类别众多的戏曲剧本,一定会让小学生认识到中华戏曲文化的丰厚博大,在其中感受文化、了解历史、走近传奇、理解人物、品读悲欢、体会情感、明辨是非、汲取智慧。他们会发现戏曲故事的记叙方式是独特的,以人物语言与内心独白可以组合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与结局;也会发现戏曲剧本有固定的编写格式,包含了唱词、对白、背景、表演提示等板块;还会发现戏曲剧本独特文体特点、语言表达形式及唱词优美的节奏感与韵味,增强文学阅读的趣味性,在新奇与快乐中促进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而作为每一个剧本片段阅读必要的补充,剧情梗概可以帮助小学生了解整个故事;名段赏读提取了所选剧本片段中最精华的部分,且多为唱词,可以进行深一步的品味、赏析;曲苑杂谈是对剧种、剧目、作者、演员等的介绍,知识面广博;戏曲俗语介绍了出自戏曲的熟语成语。另外,还配备了必要的注释,以及精美的戏曲插图。这些补充的阅读内容涵盖面广,而小学生又天然地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对于这样全方面的戏曲文学阅读,他们一定会感兴趣。

        富有趣味的阅读过程,会使小学生们感受戏曲语言的独特魅力,理解文字所传达的情理义趣,丰富传统文学知识并积累运用,促进自身语言表达力的提高,更能激发戏曲文学阅读的兴趣,濡染传统文化,提升文学素养。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中华戏曲文学读本》中的每一课,在名段赏读后都有两三个围绕所选剧目的小问题。是的,这不仅是一本有趣的读本,也是一册实用的教材,更是一门独特的小学语文拓展课程,方便教师开发使用。

        通览整册读本后,站在语文教师的立场,本书的编写很适合进行教与学的开发。

        可以开发成阅读拓展课。戏曲文学是优秀的传统文学样式,理应成为阅读的补充,以此提升学生阅读的品质与深度。读本中选取的戏曲片段都来自经典曲目,是经过时间积淀的优秀文学作品,涵盖了历史、传奇、文学、地理、音乐、美术等知识领域,对于学生的阅读拓展大有好处。

        可以开发成语言积淀课。戏曲剧本中的念白、唱词有着特殊的古典文学意蕴,别具韵味的传统语言气息。它们如同古诗词,可以适当引入吟诵(如京剧中的韵白),以抑扬顿挫的声音变化去体会戏曲语言的音韵美,在一吟一诵间感受古典语言的魅力。

        可以开发成表达品味课。因为在戏曲剧本中,除了学生已熟知的比喻、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会更多地使用到典故、古诗词、虚实结合、意境渲染、心理独白等。可以通过诵读、念白、欣赏、品鉴、比较、仿写、创作等方式,引领学生关注戏曲剧本不同于其他文学种类的表现手法,关注修辞技巧、结构呈现、内容表现、细节描述、虚实彰显、大胆想象,以及文化内涵与底蕴等。

        可以开发成审美提升课。现代社会是“浅阅读”时代,带着古典文言韵味的戏曲剧本更为孩子们所不知。但作为阅读的引领者,我们有责任将更多更好的作品推荐给孩子们,将戏曲中千百年来所传达的真善美和保留下来的优秀的古典传统文化遗存等正能量元素进行提炼,以此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提高语文的鉴赏力、辨别力和审美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