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通史著作的学术性与普及性、学理性与叙述性结合起来。
由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主编,众多学者参与撰写的五卷本《中国通史》,将通史著作的学术性与普及性、学理性与叙述性结合起来,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引发读者的探索欲望,引导读者的理性思考,为中国通史百花园增添了一朵奇葩。
本著创新性地在通史撰写中采用专题叙述的体例,将中国境内从人类起源到晚清时期的历史分为一百个专题,引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吸引读者在生动有趣的历史叙述中去学习历史。
以专题的形式撰写通史,容易出现将历史分散、割裂叙述,难以体现历史发展的系统性、完整性的问题。该书通过专题的选择和对历史发展整体性的观照,尽可能地避免了这一问题。
从全书的专题选择上可以看出,该书的撰写者多是对所撰述时代的历史有着深入研究和整体把握的专家、大家,在专题设置、内容叙述、结构安排时就能够抓住最关键、最本质的问题,从一些微妙的侧面来叙述、解读历史,又能够见微知著,融会贯通,巧妙地将历史连接为一个整体。在叙述过程中不断设置关注点、兴趣点,引发阅读者的求知热情和探索欲望,既体现了历史本身的厚重与深刻,也兼顾了阅读过程中的趣味性、新颖性,让读者不仅能够明了中国历史的基本情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同情。
本著确立了“以时代演进纵向贯通,以问题分析横向展开,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宏阔的视野回顾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的编撰思想,这一编撰思想深入地体现在全书之中。让读者透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王朝兴衰、制度变迁、民族融合、文明发展,洞悉中国历史的大势。
全书关注到了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与贡献,对一些问题的叙述与分析跳出了汉族中心史观的束缚,客观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
全书重视从制度文明、社会文明和灿烂的科技与思想文化角度,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悠久、丰富和辉煌。开阔的视野,多角度的叙述,使我们深刻体会了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丰富多彩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多元发展。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重视史学的“资治”作用。该书将总结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作为重点,注重发现历史真相,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特征,以达到鉴往知来的目的。在分析历史上的治乱兴衰时,该书保持了一个中正平和的态度,不再采用固化的、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分析,尽量避免意识形态、民族主义、陈旧的英雄史观等不良因素对读者的误导,尽可能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阐述历史。
关注重要历史人物的心理与性格对国家盛衰的影响,在该书编撰中多有体现,给读者增加了新的历史认识的角度。如在记述北周武帝宇文邕时写道:“北周武帝是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的志向是北平突厥,南定江南,一二年间,必使天下一统。”并认为:“他有实现志向的能力和素质”,原因是:“他生活简朴,他爱兵如子,他身先士卒,他与将士同甘共苦。”这样的皇帝,让读者对他充满敬仰,充满期待,也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无比惋惜。通过对历史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更让读者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本来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该书编排的新颖独到之处,还在于导语和划线下的按语部分。每一专题开篇都是一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下面的导语有的是对图片的介绍,有的是对该专题的概述,有的提出该专题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图片与导语结合,激发出读者的学习阅读兴趣,启发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划线下的按语,用不同于正文的字体排列,体现了该书编排体例的精妙与特色。这部分内容灵活多变、画龙点睛,看似随心所欲,不拘一格,实则匠心独具,“抉择去取,体圆用神”。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通过按语把各部分内容巧妙连接起来,以更好地把握阅读的节奏,提点历史问题的热点、亮点。对于史学工作者和研究者来说,按语部分介绍了历史问题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争议的观点,特别是通过史学专家的评点,引发读者对相关问题研究的兴趣点、关注点。
总之,卜宪群主编的五卷本《中国通史》是一部匠心独运、别开生面、雅俗共赏,读后使人受益良多的通史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