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空白的莆仙方言调查报告。
《莆仙方言研究》一书分为“描写篇”和“比较篇”两个部分。前者以莆仙方言东海话为具体描写分析的对象,详细描写莆仙方言的面貌,分为语音、词汇、语法三个部分,基本框架是详细的方言调查报告。莆仙方言以往还未发表过这样一个全面系统的调查报告,系填补空白之作。
“比较篇”由一组系列性的专论构成。莆仙方言分布区域处在闽南方言和闽东方言的过渡带,兼有闽南、闽东方言的部分特征,又自成一格,其样貌并非简单的“混合”或“过渡”。结合闽南话、闽东话来探析莆仙话的特点是作者多年来的努力方向,部分成果已经专业期刊上陆续发表。其对莆仙方言“合”字句、“厄”字句的研究、对“乞”字来源和用法的研究都颇为深入,引起学界关注。本书将这一系列研究收集在一起,互相勾连,让读者更容易看到特殊语言现象之间的联系和作者对方言接触背景下莆仙方言自身演变发展规律的宏观思考。
该书写作时就试图全面而系统地描写莆仙话的全貌,努力对表层的过渡性作深层的解释。该书从母语莆仙方言东海片入手,保证材料的真实可靠,又由点到面,从东海话而至整个莆田地区,最后而至沿海闽语,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但也有遗憾:其一,由于能力和时间精力有限,对沿海闽语的比较只取厦门话与福州话为参照点。虽然以它们为代表点是时下学者作比较的常见做法,但忽略闽南话内部与闽东内部的共时差异,对从共时差异透视莆仙话的历时形成与演化或许有影响。其二,莆仙话的语料中有许多歌谣、民谣、山歌,也可见年长民俗专家用文读吟唱古文,这些宝贵的资料都还未能进行了解,分析。
《中国语言地图集·B12闽语》特设莆仙区,同闽南区、闽东区并立为闽语东三区,与闽中、闽北构成的闽语西二区相对。莆仙话是在闽南话的底子上吸收闽东话的影响而形成的混合型方言。过渡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莆仙话具有方言接触考察的样品价值。
《莆田市志》《仙游县志》都专辟方言卷,时下还有一些单篇论文对莆仙话的专题展开讨论。但既往的莆仙话研究存在不足:仅关注城关点,忽视乡村点;语音研究较多,词汇、语法研究较薄弱,尤其缺少深层的语法描写与阐释;多在莆田市本土做孤立式的、浅表的叙述。
本书着意解决以上问题,针对性的措施即为:其一,从莆田市东海镇土语入手,进一步揭示交界地带的方言特点,这是前所未有的;其二,揭示莆仙方言的内部差异,其详尽程度超越时人;其三,在闽语的视野下比较莆仙话与闽南话、闽东话的异同,阐释其过渡性的由来,做到有理有据;其四,着力语法研究,精选有代表性的语法点作追根溯源的探究,这是之前罕见的;其五,结合19世纪土白圣经和早期莆仙话剧本,勾勒莆仙话近百年的演变历程;其六,以方言例证莆仙族群的移民史,观点有所创新,证据更为确凿;其七,总结过渡性方言的普遍特征和方言接触的方式。
这是第一部全面描写莆仙话的学术专著,也是闽语研究的重要成果。期望专家学者们和方言爱好者们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