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史上有很多版本故事,《四世同堂》则是一种新的故事,部分原稿丢失了,但内容却以另外一种文字保存下来,以回译的方式“失而复得”。
文学史中有很多缺憾,每一个缺憾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凄婉,有的悲凉,有的幽默,有的感人,有的是悲剧风格的,有的是喜剧风格的,有的滑稽可笑,有的可悲可叹,有的可歌可泣,很多故事本身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从而产生一种“缺憾美”。曹雪芹的《红楼梦》只写了前80回,这是一种巨大缺憾,但高鄂续写了后40回,虽然不能和曹雪芹的写作相提并论,却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至今没有人能够超越,这又多少弥补了曹雪芹的缺憾。卡夫卡的《城堡》没有写完,这是一种缺憾,但按照卡夫卡的遗嘱,这部小说是应该焚毁的,卡夫卡遗嘱执行人布罗德违背了卡夫卡的意愿,不仅没有销毁它,反而把它整理出来公开出版,这是后世读者应该庆幸的。莎士比亚是最伟大的作家,他的身世我们知道得很少,这是缺憾,但这种缺憾反而激起了无数人对莎士比亚身世的想象和研究。正如“故事”可以增加风景名胜的文化内涵一样,故事也可以增加文学的魅力,缺憾反而会使作品和作家更具有神秘感,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老舍的《四世同堂》则是另外一种不完满的文学故事。与老舍的人生不幸相比,与《正红旗下》这部“有可能成为老舍先生最伟大作品”却只写了8万字相比,《四世同堂》的不完满称得上是幸福的故事了。
老舍的作品手稿,目前我们可以看到三部,一是《骆驼祥子》,200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出版;二是《正红旗下》,2015年由北京出版社影印出版;三是《四世同堂》,只存前两部,2010年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影印出版,彩印、单面印刷折叠线装,木板套封,12册,非常精美。本人对作家手稿非常有兴趣,收集了很多公开出版的印刷品手稿,在各种作家手稿中,《四世同堂》出版规格是非常高的。
《骆驼祥子》手稿是完整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并不是根据“真稿”影印出版的,而是根据复印件影印的。总体来说,这个本子不是很美观,主要原因是老舍写作时不是很讲究,包括稿纸不讲究,整洁不讲究,书写也不讲究等,加之是用复印件影印,字迹模糊,影响观感。
《正红旗下》只是一个开头,但手稿没有缺失,是完整的。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应该说是“精制”了。从字迹来看,老舍书写非常认真,行书,前后高度一致,很少用俗字,大多数都是规范简体字,因为习惯也有少量繁体字。可惜印制不是很清晰,大大影响了手稿的美观性。
而《四世同堂》第一、二部《惶惑》和《偷生》手稿本身,以及保存和印制都称得上是完美。《四世同堂》1944年开始创作,地点是重庆。当时,道林纸已经很普及,用钢笔在方格纸上进行创作是作家们写作的普遍方式,但大后方重庆由于经济条件限制,道林纸比较贵,不易得到,老舍选择比较便宜的土纸进行写作,土纸的规格是传统的“十笺”,竖行,又因为土纸是生纸,纸质疏松,钢笔易穿透,且透墨,所以只能用毛笔书写,这反而成就了《惶惑》和《偷生》。当时成墨不是很流行,老舍是自己磨墨,再加之毛笔书写比较慢,这决定了老舍写作《四世同堂》时是一种舒缓的节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格调和氛围。现在我们看到,《四世同堂》一、二部手稿非常精美,繁体字,竖写,行书,整洁,毛笔的锋芒和变化使整体书写显得生动、丰富。老舍生前非常珍视这部手稿,写作时,老舍有时要躲防空洞,手稿则是随身带着的。手稿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老舍特别叮嘱责任编辑,不要在上面做出版标记,小说发排之后他就收回手稿,由自己保存。第一、二部先发表,后出版,之后老舍可以说是两部手稿不离身,1946年春,老舍和曹禺等人应美国国务院邀请到美国讲学,老舍竟然带着这部手稿到美国,四年之后又带回来。
《四世同堂》的文学故事如果沿着一、二部走,那将是一个完美的方向,但到了第三部《饥荒》却“画风”突变。先是连载不顺,1950年《饥荒》手稿交给周而复,在上海《小说》月刊上连载,最后13章被删掉。连载最后是“全文完”三个字,读者以为老舍就写到这里。二是单行本出版也不顺,各种原因导致最后国内未能出单行本。书没有出版,但手稿却不知所终,一般认为,《饥荒》手稿已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但万幸的是,《饥荒》的手稿虽然遗失了,但根据手稿翻译的英文稿却保存在美国,中文《饥荒》最后16章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看到了,但英译却幸运地保留下来,这多少又有些弥补。这又是一个复杂的故事。《饥荒》是老舍在1946年到美国之后开始写作的,当时《四世同堂》也授权美国一家出版公司翻译成英文,译者浦爱德是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老舍是1946年下半年开始写作《饥荒》,大约同时浦爱德开始翻译《惶惑》和《偷生》,1948年7月翻译完毕,之后就根据手稿翻译《饥荒》,1949年2月,《饥荒》老舍写作完毕,8月,浦爱德就翻译完毕。由此也可见浦爱德译稿所依据的是最原始的手稿,后来“《小说》版”《饥荒》也许是根据修改之后的手稿排印的。
但英文版《饥荒》出版过程也是一波三折。英文版《四世同堂》(回译为《黄色风暴》)其实是一个删节版,其中《饥荒》原本是36章,出版时压缩为27章,删节的内容有些是老舍同意的,有些是没有经过老舍同意的,有些是译者删的,有些则是出版社删的。其中,最后13章是未在《小说》月刊上发表的内容,1980年代中国出版的《四世同堂》“全本”就是把《黄色风暴》最后13章回译而“补齐”的,目前《老舍全集》收录的就是这个版本。
最近,学者、翻译家赵武平先生在美国哈佛施莱辛格图书馆发现了《四世同堂》浦爱德英译全稿,并把最后16章回译成中文,这真是令人欣喜。新补的《四世同堂》最近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称为“完整版”,虽然这和真正的原文的“完整版”还有很远的距离,但就现实条件来说,这已经是最好、最优的版本了。施莱辛格图书馆藏《四世同堂》浦爱德英译打字稿虽然不能称为“手稿”,但它也是独一无二的,非“机械复制”,非常珍贵。
世界文学史上有很多版本故事,《四世同堂》则是一种新的故事,部分原稿丢失了,但内容却以另外一种文字保存下来,以回译的方式“失而复得”。今天,当我们再次阅读《四世同堂》这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时,除了终于可以一睹“全貌”以外,这个故事多多少少会增加一些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