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3月29日 星期三

    维护灵魂深处的爱与尊严

    冀勤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3月29日   03 版)

        很久没有读苏俄小说,先是因与本职工作无关,没那么多闲暇,后来年老记忆力差俄罗斯人名字长,称谓变化多,需要反复核对谁是谁,太麻烦。所以,除了像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和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不可不读的杰作,一般很少涉猎,日前,郑异凡老同学送我一本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写的小说《时代》,这是他主编《布哈林文集》中的一种。

        打开《时代》,先看了B.弗列津基写的《关于时代》,这算是一篇代前言吧。通过他的介绍,打消了我的一个疑问:一个长于编辑思维的理论家怎么会写小说呢?

        布哈林这部未写完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有22个章节,354页。令我吃惊的是,他能以俄罗斯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从小说主人公科里亚·彼得罗夫19世纪80年代末出生,写到20世纪已经是莫斯科中学生为止。据B.弗列津基说:“科里亚·彼得罗夫无论外部特征,还是内心世界”都是布哈林本人“精细入微、非常准确的复制品”。(《关于时代》)

        又令我吃惊的是,布哈林对往昔经历的点点滴滴有着超凡的深切的记忆,并用文学的语言,记述他生命的感受,深刻严肃而文笔流畅。

        科里亚(即布哈林)出身于小康之家,父亲伊万是典型的平民知识分子,数学系毕业却喜欢文学,对政治不怎么关心;做过教师、赋税稽查小官、学监、曾因洁身自好而丢掉工作,一度潦倒穷困,生活无着,科里亚偷偷捡废品卖钱贴补家用。但是伊万对星辰月亮、蝴蝶、甲虫、禽兽等等无所不知,无所不谈,这直接影响到科里亚从小注意观察大自然的动植物和社会生活中的各色人物、社会事件,对他生活的家园有着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科里亚的思想里,社会逐渐明显地分化。在他眼里起初分为大人和小孩,大人长期骗孩子,后来成人分为好人和坏人、善人和恶人,如今世界已分为富人和穷人。在莫斯科的环境里,他是一个规规矩矩、听话有教养的模范学生,虽然一本词典都不曾有过,但读书成绩好,能一连跳级,15岁就升到中学的六年级。无论是在别列齐小县城,还是在叔叔家居住的小地方,他都能很快适应,从曾经溺水到游泳高手,学会像猴子一样爬树上房蹿来蹿去。他看不惯小县城官场的各色人物平庸低俗、臭不可闻的情趣和摆谱、装腔作势、官商搅合在一起宴饮、赌博、收受贿赂的嘴脸。他开始对底层人民产生了爱,觉得跟他们在一起更加自由。他开始自下而上地观察世界,同时对政治有兴趣关注。

        布哈林满怀赤子之心,还追忆到做小孩子和青少年时期读过的好书、看过的画展,他是如何不能把目光从列宾画上移开,伊万雷帝那绝望而疯狂的眼睛和他垂死的儿子温顺的眼睛,以及地上那摊鲜血的这些细节,就像刻在心上令他难忘。他读《汤姆叔叔的小屋》《奴隶船》,临摹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同时他也打拐子骨、放风筝、逛动物园、作动植物标本,喜欢听托夏之母议论种种社会情况,诸如普希金流放猝死、车尔尼雪夫斯基服苦役、陀思妥耶夫斯基押上刑场又被关进死屋、屠格涅夫被囚禁、赫尔岑坐牢后流亡国外、托尔斯泰被搜查、高尔基进监狱等等。她说:对天才人物、民族精英不断扼杀的民族,还能生存下去吗?这些言论令布哈林铭记不忘。

        科里亚特别喜欢“合理的个人主义”,小时想长大去学“自然系”,研究动植物,长大后却醉心于历史,他头脑十分机敏,清楚知道真实的历史与官方和学者极力鼓吹的历史相去有多远。他在政治上纯洁无暇,对政治问题不曾想过,连生活是怎么回事还弄不明白,却被工人社会主义所吸引。他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少年》,想真正明白生命的意义。他想办杂志发表文艺习作、记录校园生活,因遭学监反对而放弃,这都引发他对“自由”问题的思考。他开始翻阅俄国百科大全,从中汲取智慧,他很想做一点事,朝一个方向前进,可是做什么、朝哪个方向前进,都很茫然。

        可惜了,一个书呆子知识精英布哈林。时代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写完自己在沙俄逐渐崩溃,以及后来社会发展变革中的所见所闻、各色人等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生活状态,直至他投身革命并成为高官,又被革命枪杀的历程。

        惋惜之余,我突发奇想一个补救的法子,不妨把《时代》与《日瓦戈医生》结合起来,把科里亚这一个体联通另一个体日瓦戈合在一起去读,接下去再把文艺性调查《古拉格群岛》这一群岛和社会纪实性采访《二手时间》另一群体连接起来去读,那就是一部精彩而形象的二十世纪俄国史:从沙皇被推翻、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被镇压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成功、内战、社会主义改造、大清洗、卫国战争、新经济策略,以及政治解冻与经济停滞,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之后的转型,都真真切切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对布哈林来不及写和他未预见到的,可不可以算作一点形象的补充?

        俄国革命原本是对自由的追求,是为摆脱沙皇专制的自由精神的释放,可是在布哈林身上体现的却是空前地丧失了自由。当他身陷囹圄,面对四壁和即将降临的灾难,却能冷静地认真地回忆往昔,用自己的笔写出三部著作,以此实际行动最后维护自己灵魂深处的爱与尊严,着实令人敬佩。当他在深夜里被押出牢房走向死亡的那一刻,他对人生命运是怎样想的?他会不会有那么一缕缕对革命的痛悔和伤心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