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是怎样一条河。
熟悉山西地理的人都知道,黄河有条支流叫汾河,几乎贯穿山西全省。汾河又有多条支流,从东西两边汇入汾河。这些支流,在地图上没有名字,全是细细的蓝线,有的还是断断续续的,意思是季节河。
我说的这条河,也是一条季节河。在汾西县境内,从西北到东南,流经整个县域。源头在老爷岭下的师家崖底,往南流经它支村(曾是公社所在地,现在撤了),再往南是勍香镇(曾是公社所在地,现在恢复旧称叫镇)。过了勍香,就变为东偏南方向,流经关子牙坡(上了坡是县城)。再往南,经过滩里、茶坊等村,就了团柏村(实为下团柏村,过去是公社所在地,现在是乡政府驻地)。继续流下去,是洪洞县的干河村,就注入汾河了。
这条河,以流经的地段,分别叫做它支河、勍香河、关子牙河、团柏河。(这一点,很像杭州的钱塘江,上游叫新安江,中游叫富春江,到了下游才叫钱塘江。)
我说我的学生一条河,就是这样一条河。总名该叫汾西河吧。
这当然是因为,我在这一带当过教员。
1970年毕业,分配到汾西县,县上将我分到后山的它支村。那年实行小学戴帽,就是将小学改为五年制,五年级升一级,便是初中一年级。我是8月去的,刚刚有了六年级,已有了语文教师,我便代了数学。
过了一年,教育又革命了,全县大办高中。它支太小,不办,团柏公社办了,将我调去当教员。去了人员已满,便代了七年级,第二年,七年级升为八年级(相当于高中一年级),我便代了高二班的语文兼俄语。
等我将这个班送的毕了业,教育又革命了,团柏这个高中点撤销了。县上又调我去了后山的勍香中学。在这儿,一待就是四年,教过两年班,一个是高七班,一个是高十一班。
高考恢复后,县上办高考复习班,又调我到县城中学,代了文科复习班。将1979年的班送走,第二年刚代上1980年的班,中国作家协会刚恢复,办了个文学讲习所,通知我去,一走半年。从此便离开了学校。
十年间先后在它支、勍香、县城、团柏,全教过书,还不是一条河吗?
所以旧话重提,是因为不久前,高七班的学生,来到太原,是同学聚会,也是给我祝寿,他们能算出来,我整七十了。发起这个活动的,是刘宝龙同学。当年考上武汉电力学院,曾在山西几个电厂任职,退下来了,觉得该让同学们来太原聚聚,看看当年的韩老师。
这个班1976年初毕业。当时全班五十人,数人已过世,来了二十几个。说是学生,都是五十大几的人了,有的还是带着孙子或是孙女来的。聚餐会上,一个当教师的女同学,唱了一首歌,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她那里唱着,我这里早已流下了眼泪,怕人看见,赶紧背过身子擦了。
两天的时间里,谈的最多的,还是当年的旧事。有个叫李保秀的女同学说,高考恢复后,我曾专程到她家里,劝她参加高考。以她平日的成绩,准能考上。保秀说,她是供应户口,刚安排工作,虽说只有二十几元,还是舍不得放弃。很快就后悔了,可也来不及了。
我没有什么可送他们的,每人送了一本前些年出的自传《装模作样》,另有一幅我写的毛笔字。字,是刘宝龙同学安排的,说写字最有纪念意义。
高七班祝寿的事,不知怎么让高十一班的同学知道了。在太原的几个,便商量也来上一次。他们没有发动全班,只通知了在太原的。有几个在汾西县城的听说了,也驱车赶来。发动此事的是牛红生同学,当年的班长,后来考上了太原电力专科,毕业后一直在电力公司工作。知道我爱写毛笔字,特意通过南方的朋友,定制了一个楠木的信笺盒,还配了旧式的铜锁。盒的正面,刻着一行字:韩老师石山先生杖国高年。且给我讲了,何以用杖国二字。我听了说:将来或许会留下个歇后语,学生夸老师,没边没沿。
打开一看,一叠压一叠,厚厚一大摞,粗略算了一下,竟有两千多页。
现在回想起来,我这一生,最有意义的,不是当作家当主编,该是在吕梁山里教过十年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