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一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爆红,一位气质拔群的少女荣膺冠军,成为国民偶像。古典诗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走进了千家万户。
友人问我的看法,我去看了决赛视频,猜诗的环节紧张而有趣。我虽然不敢妄自菲薄说这些诗没有见过,但两位选手心思之活络、感觉之敏锐、态度之镇定,都足以让人翘起大拇指,尤其是获得冠军的16岁少女,举手投足间有一种古典文化浸润而成的教养和风致。
我觉得这是一股清流,足以涤荡网红遍地、娱乐至死的浊气;这也是一个信号,说明我国在日渐富裕、强大的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上有了更高的追求。我看了很多媒体的评价,更加深了这种观感。大部分人对这个现象是赞许的,可以说已“题无剩义”,但也有一些异样的声音,让我觉得有写这篇文章的必要。
这些“异样”的声音主要来自知识圈,比如我看到一篇署名陶短房的文章“诗词肯定是小众化的,为什么要普及?”文中挑剔冠军的错误,称之为“大耳朵女生”(说实话我看到这个称呼很尴尬,陶先生可能要幽默一下,但如果一个称呼既无善意也不巧妙,那么我认为还是老老实实直呼其名比较好,以免引起他人不适),说她不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捉住这点,陶先生进而认为“这样的背诵比赛,又能裁量什么文才,弘扬什么文化?”“如此普及,于诗词何用?”否定了诗词大会,也否定了诗词的大众化、普及化。
陶先生的指摘自然不无道理,不过我想作为一个成年人,对小辈应该有乐见其成的心态。电视剧《权力的游戏》里,10岁的小男孩布兰射靶射偏了,被他的哥哥们嘲笑,父亲奈德对他们说:“我不记得你们在10岁时就是神箭手。”(大意如此)。这句话对陶先生也并非全无意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样的口诀两分钟就能理解,知道固然好,不知道学一下就好,并不是什么只有智力卓越的人才能掌握的高深法则,似乎不必做成一篇文章,得出“诗词肯定是小众化”的结论。而且我认为,作为一个读书人,应该和大众分享知识,读古书、写古诗也只是百业中的一业(或是诸多兴趣的一种),并不高人一等。如果把一个行当作为职业或兴趣,更多的精力应该花在怎样把它打磨得更卓越上。比如一个棋手应该锻炼棋艺,争取打败李世石或阿尔法狗……而不是专门去打败5岁的小棋手,以此说明只有自己才是学棋的料。《礼记》里有一句话,“不临深以为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要刻意站到深渊旁显示自己高。
人各有长,在专业外缺乏某个知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有一些知识分子喜欢与行外人比较,嘲笑挖苦打击,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神化为大众不能染指的不传之秘,我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知识分子的专业是读书写作,多知道一点书面知识是应该的,不知道反而不该。前阵子浙大发了一份文言公告,我在澎湃上发文指出该公告的文言完全不合格。我之所以撰文批评,是因为公告作者是三位古典文学教授,专业就是研究文言,如果是三位修车师傅或快递小哥写了这篇公告,我绝不会批评他们。我希望有些知识分子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大众宽容一点,尊重他人,自己才会有尊严。
在现代,诗词能不能大众化,要看大众的选择,不是某个读书人说能就能说不能就不能。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像屈原、曹操、李白、杜甫、白居易,都从群众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他们的诗也为人传唱。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虽然在技巧知识上不够完美,但这种热情是应当鼓励的,毕竟有了热情后,学会技巧是顺理成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