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壮阔当代图景

    杨耕(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11月16日   08 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杨耕/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第一版

        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逝世之后,对他的观点、思想和学说进行持续性研究在人类思想史不乏先例。但是,像马克思这样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如此广泛、深入而持久的研究却是罕见的。20世纪的历史运动以及当代哲学的发展困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内在价值和当代意义透显出来了。每当出现重大历史事件,每当历史处于转折关头,人们都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转向马克思,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伦敦海洛特公墓安息的马克思,比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埋头著述的马克思更加吸引世界的目光。

        我不能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即在当代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趋于“冷寂”乃至衰落。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中产生的,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和阐述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马克思离我们不是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近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围愈来愈广,层次愈来愈深,其探讨的问题宏广邃微,概念范畴之洗练繁多,理论内容之博大精深,思潮迭起之波澜壮阔,实为任何一种哲学研究无法比拟,呈现出璀璨的理论星空,让人驻足,引人思考。正因为如此,我们向读者呈上这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包括:陈先达教授的《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孙伯鍨教授的《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高清海教授的《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论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陈晏清教授、王南湜教授、李淑梅教授的《现代唯物主义导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论研究》,陈志良教授的《思维的建构和反思: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孙正聿教授的《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论辩证法的批判本性》,俞吾金教授的《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王东教授的《哲学创新的源头活水: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列宁构想》,王南湜教授的《人类活动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欧阳康教授的《社会认识论导论:探索人类社会的自我认识之谜》,丰子义教授的《现代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张一兵教授的《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似自然性、物役性批判理论研究》,杨耕教授的《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张曙光教授的《人的世界与世界的人:马克思的思想历程追踪》,任平教授的《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历史视域与当代意义》,吴晓明教授的《形而上学的没落: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当代解读》,韩庆祥教授的《现实逻辑中的人: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研究》,汪信砚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与创新》。这些代表作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的理论内容,体现出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而深刻的体认,展示出一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总体画面。

        这些著作又是作者们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果。从根本上说,理论上的任何一种重新解读、重新研究乃至重新建构都是由现实的实践所激发的。正是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促使我们重新解读、重新理解乃至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我们真正理解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真正理解了历史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活动的选择性的关系,真正理解了市场经济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真正理解了人与人的关系何以转换为物与物的关系,真正理解了“重建个人所有制”和“确立有个性的个人”的含义,真正理解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一句话,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具有“令人震撼的空间感”,仍然以强劲的姿态参与并推进着人类历史进程。在编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什么是“死而不亡”。马克思“死而不亡”,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

        (本文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总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