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8月24日 星期三

    聚焦图书:《走近中国的待识别民族》 输出单位:人民出版社

    备受关注的“遗世珍宝”

    娜拉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8月24日   20 版)

        据《中国的民族识别》记载,1953年,开始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全国自报登记下来的民族名称有400多个。现今,除已被官方识别确认的56个民族之外,还有被官方认可的“待识别民族”,如贵州省的革家人、云南省的克木人、西藏自治区的僜人等等;这些待识别民族和特殊的民族支系,都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和婚葬习俗,其独特的人文文化都自成体系。

     

        鉴于中国目前民族具有行政认可的现状,人民社新近出版的《走近中国的待识别民族》(1—33册)便是将这些待识别民族和特殊的民族支系称为“部族”。“部族”的概念在本套书系中的定义是:有数百年或更为久远人文传承、保留着独特习俗和文化、尚未确定族称的族群和某一民族下的独特分支。人文部族的定义是,只言及部族民俗、文化而不涉及政治经济,旨在传承人文而别无他意。

     

        这套丛书从策划到组织采访、编写出版前后历时十余年,参加采访的记者不仅有国内的民俗学家、民族学家,还有一些法国和日本的学者。两国出版界的同仁们也对此丛书极度关注,数家出版社都表达了购买该书法语和日语版权的强烈意愿。

     

        书中所纳入的部族,跨越56个民族内外。属于56个民族之内的,是56个民族之中的某个民族内的支系,如彝族的阿细人、布朗族的空格人、汉族的屯堡人;属于56个民族之外的,是待识别民族,这些部族因为种种原因鲜为人知,其独特的文化和民俗,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淘洗,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机缘得以传承至今,可以说是“遗世珍宝”。

     

        这些部族各自深厚的生活底蕴,在诸多的习俗和生活细节中得到了独特的保留,很好地见证了人类在文明行程中的点点滴滴。该书从一个个故事和情节中,让读者体识了另一种生命的历程,深深地感受到每一种民俗事象背后所凝聚着的生存智慧以及共同领略到的华夏人文、多元化的旖旎风光。

     

        一起参加采访的外国友人都认为:“这些难得的部族文化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真的不应该遗失。”然而,它们中的大多数因为种种原因,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近些年还在加速消亡。如果我们这个大变革的时代,轻率地让这些宝贵的人文遗产湮灭掉,说轻了是憾事,说重了是过失。

     

        基于这种认识,该书作者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关注、搜集、梳理资料,并深入到这些鲜为人知的部族村寨开展人类学田野作业。他们先后走访了革家人、绕家人、屯堡人、木佬人、东家人、西家人、穿青人、佯黄人、拉玛人、阿细人、刀郎人、图瓦人、罗布人、克里雅人、克木人、拉基人、老品人、莽人、僜人、木雅人、尔苏人、苦聪人、花倮人、勒墨人、摩梭人、贵琼人、扎坝人、他留人、白马人、空格人、僾尼人、俐侎人、疍家人计33个部族,深入到130多个村寨,访问了几千人。

     

        在田野作业中,要特别关注部族民众对自己生活的解说,包括民俗事象的描述、心意的表白、俗理信仰、文化传承等等。如果不是以部族民众自我认识作为考察的目标,那就只能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了。

     

        高丙中先生曾这样描述人类学田野作业:对一个地方、一群人感兴趣,怀着浪漫的想象跑到那里生活,在与人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他们的生活故事,最后又回到自己原先的日常生活,开始有条有理地叙述那里的所见所闻——很遗憾,人类学这种研究路径在中国还是很冷清的。

     

        1986年,几位与人类学颇有渊源的学者聚集在新墨西哥大学,围绕人类学文本写作,专门研讨了各个时期人类学民族志的经典文本,并讨论了未来民族志写作的多种可能性。

     

        这次会议的成果之一就是将与会者的报告结集出版,这本书中文译本的书名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和政治学》,并在其后的20多年里影响着世界范围的人类学研究和发展。

     

        进入21世纪,人类学民族志在理论上的最大发展是“将对对象的研究作为研究的对象”,使得原来单一的族群生存方式和生活轨迹有了一个对照和比较的标识,这就是研究者的心路历程,并以现代社会文明为基础。

     

        《走近中国的待识别民族》努力学习掌握先进的人文理念和表现手段,并在实践中尝试和应用,目的是更完整地记录和展示33个待识别民族的部族文化,唤起社会更多的关注。

     

        我们历尽艰辛地记录部族文化,其目的正如人类学家保罗·基奥齐所说:“为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文化留下可以看得见的证据,并不是要刺激人们回归到以往时代,而是应当把这些证据视为一种可以促进对人类本身的认识的信息资料。”

     

        我们在编辑该书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无论是划归为某个民族下的支系,抑或是待识别民族,属于这些族群的语言都在惊人地、迅速地萎缩中,个别部族的语言甚至只有几十人会讲了;传统的服饰、民居、习俗和歌舞都在迅速消亡,有些则被商业性表演篡改得不伦不类。所以,抢救、保护部族文化,包括这些部族的独特语言、文字、服饰、婚丧民俗、礼仪等等,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也是我们不惜花费10余年时间,“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因吧!

     

        (作者为人民出版社大众分社社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