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1月27日 星期三

    丛龙峰:出版界,你的激励机制该变了

    丛龙峰(和君咨询集团管理研究院院长)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1月27日   06 版)

        我是行外人,我想从我比较熟悉的管理视角,尤其是人才管理视角,谈一谈对出版行业的观察;从人才角度看一看出版行业的战略走向。

        在人力资源圈子里,大家常说一句话,就是战略是从招聘开始的。在智力行业,这个观点越来越准确。以往,我们更愿意谈战略版图决定组织版图,组织版图决定人才版图。现在大家都意识到,有什么样的人才就会有什么样的业务。重点是抓人才,而不是谈业务。

        我今天想从三个点说起:第一,谈一谈对编辑人才的看法;第二,我了解到的对编辑人才的管理;第三,对编辑人才的教育,从人的角度谈一谈出版行业的未来。在调研企业的过程中,作为研究院院长,我每个月至少要见二十多家民营企业。在调研过程中,从2013年开始,我有越来越明显的感受,就是一流的人才往哪里走,这个行业就会往哪里走。去年年底,我跟成功投资小米的合伙人刘新有一次交谈,我问他怎么建立自己的投资坐标系?他说建立坐标的标准有几重,但有一个坐标系,是要到清华、北大这样的高校里,看看当年的本科生、研究生想去哪个领域就业。这个领域未来三五年可能会火起来,要提前三五年布局。也就是说,一流水准的人才愿意流向哪个行业,这个行业在未来三五年一定会发展起来。所以当一批金头脑加入到行业成熟度比较低的行业,像餐饮、旅游这样的行业,(这样的行业虽然比较古老,但行业成熟度比较低),行业成熟度会迅速拉升。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思考,现在有多少一流人才,社会上有多少金头脑愿意加入编辑行业。

        第二,编辑管理。我发现,这几年在杂志和网站这两个领域,编辑的离职率非常高,高到让人触目惊心。2015年,我到和君负责组建研究院工作,想招聘一些策划编辑,把出版事业做起来。我希望找好手,特别顶用的那种,所以跟几个大的出版社,中信、机工社、人大社等的王牌编辑都聊了聊,问问他们在这个行当里是什么情况。我意外的发现,他们的薪水远远没有我想象的高。其中我接触的一个王牌编辑,他一年能挣三千万码洋,即使保守的估算,也能创造净利300万,但是他一年拿到手的不超过18万,这让我很意外,因为他已经40岁了。所以我只用了稍高一点的薪水就把他请到和君研究院做事了。这个编辑很厚道,他非常热爱他之前供职的出版社,但他有两个孩子,对收入是有渴求的,所以他过来了。其实我真的希望这些王牌编辑留在大社,因为这样有利于这个行业的发展。

        现在,企业管理这个圈子里,经常谈的就是产品经理制,或者品类经理制,希望能把这些知识分子,把这些有才华的个体激活,实施把个体激活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政策。而策划编辑是出版领域中的核心人才,也是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产品经理。中信出版社在推品类经理制,希望激活这个行业,实际上是用新的激励机制在争抢人才。

        第三,我们观察到,一个职业成为社会比较认可的,或者受人尊敬的职业,可能在教育方面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指导年轻人建立起系统的思考。第二,有一个书单,让大家产生专业兴趣。第三,有一个榜样,这个榜样树立起来,让他知道高标在哪里,应该往这个方向去努力。从这个角度,我作为外行提一个建议,就是能不能请出版业同行们出一本编辑学的书籍,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那些能点燃年轻人梦想的图书。

        总而言之,这几年,管理学的逻辑发生一些变化,知识分子是没有办法按照工业逻辑进行管理的,往往是千军易得一将难得。腾讯这么大的一家公司,也就是几十人团队构建了微信这款产品。有几个明星的业务领袖,一等一的风流人物,金头脑加入到这个行业里,会驱动战略发展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