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6月24日 星期三

    编辑手记

    争执中收获理解和信任

    杨桂丽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6月24日   22 版)
    《中国古代车文化》,余良明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1月第一版,78.00元

        从事编辑工作十几年了,接触过各种不同个性的作者,在与作者交流稿件的过程中,有时会有争论,但总的来说,交流氛围是融洽的,讨论过程也是顺畅的。因此,十几年的编辑生涯中,我从没有觉得与作者交流是难事。孰料2014年编辑《中国古代车文化》的过程却给了我当头一棒,一度令我郁闷不已。当簇新的、散发着油墨香的新书摆在办公桌上时,忍不住回顾历时六七个月的编辑过程,反思自己,颇多感触。

        《中国古代车文化》是余良明先生主动投稿。余先生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陈祥耀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毕业后长期在高校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此书稿即是其长期教学研究的成果。2013年,余先生将书稿呈给陈教授,得到导师的肯定,陈教授还欣然提笔为本书题词并题写书名(封面书名即为陈教授墨宝)。余先生随后将书稿投到了我供职的福建教育出版社。选题确实不错,应该说是中国古代车文化研究领域的拓荒之作。拿到好选题,作为编辑,我自然是很开心的。但谁知在编辑过程中却经历了一波三折。

        正式编辑加工开始后,我发现,因为书稿内容讲到古代车子的具体构造,比如古车的轮子,就有毂、辐、辋、轴、軎、辖等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具体是什么样子,相信相当多的读者不知道,甚至上面这几个字怎么读,恐怕也不见得能完全正确地读出来。这还只是一个车轮子,其他如车辕、车衡、輗、軏、靳、靷等,对大多数人来讲也是生僻的。而且,这些构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同朝代各有特点。如果能将这些零部件以及其发展变化配上图片进行说明,会增加直观性。但遗憾的是,稿件没有任何配图。于是,我征求作者意见,希望能适当配图。作者也认为配图较好,但又表示,他时间、精力有限,无力亲自去博物馆等处拍摄相应图片,况且有的零部件是没有对应的考古实物的,只是根据文献资料进行叙述还原。我上网搜寻古车的相关材料,发现上海戏剧学院刘永华教授的《中国古代车舆马具》一书,里面有一些古车零部件的复原示意图,买来此书送给作者参考,建议作者采纳其中的一些图示。作者认为图不错,但担心版权问题。我跟他说,图的版权由我们跟刘教授联系。作者还是不放心,提出:如果这个教授没有完全说实话呢,如果图不是完全由他创作的呢?我理解作者的担心,但也反复跟他说明,配图是为了提升书稿质量,如果配的图存在版权问题,吃官司的首先是出版社。作者还是将信将疑,称回家考虑下。之后,就配图问题不停地反复质疑,要我们再三保证没有任何的版权问题,还要我们写下保证书。看来,老先生对我们还是极大的不信任。想想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万一真有几幅图片出现版权问题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想到此,决定放弃配图。为配图问题,不停地上网搜寻相关信息,跟作者反复沟通了一个多月,最后不得不放弃,大量心血白费了,当时确实有些不甘。

        在书稿的具体行文中,作者引用了大量古文献资料,有的引文比较生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希望作者能进行适当的解释。作者认为,生僻的,都已经做了释义,其他没做解释的引文,他认为比较简单,不需要画蛇添足再去解释。我跟他解释,本书要面向大众读者,太多的文言文引文,会让读者理解起来有难度。谁知老先生不高兴了,这么简单的引文还看不懂,那索性不要看这书了,我的书只给看的懂的人看。“现在很多书,就是太迁就读者了,搞的作者都无法写书了。”老先生有些忿忿地说。在我的再三解释下,老先生才在我提出需要做释义的引文中,选了一些他认为可以再做解释的,做了释义。在这个沟通过程中,我跟老先生有几次争执的声音都高起来了。本质上,我们两个都是较真的人。

        其他的针对书稿的小争执还有很多,夸张点讲,简直数不胜数。所幸的是,我们的争执,都是为了将书做好,虽然争执,但并未伤及和气;可喜的是,这样一路下来,最终赢得了老先生的认可,他认为我们是认真负责的,还主动提出下次再合作。

        而今,书已正式出版,空闲时,回想本书的编辑过程,还是忍不住有些感慨,这个充满争执的编辑过程,其实说明很多问题:老先生宁愿不出书、宁愿书有遗憾,也坚决不要版权问题存疑的配图,其实是其对自己书稿的爱护、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其不肯迁就读者的写作风格,也值得当下很多迎合读者口味甚至低俗口味的写作者、出版者思考……行文至此,其实最该反思的是我,因为急于在合同约定日期之前出版此书,在沟通过程中情绪急躁,不够平和。这是我以后工作中当引以为戒的。

        其实到现在,不愉快早已烟消云散,有的只是对老先生的歉意以及深深的敬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