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6月24日 星期三

    求疵录

    纪实文学的“文学渲染”应有底线

    龙飞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6月24日   22 版)

        有位画家朋友向我推荐一本与列维坦的一幅画有关、游历俄罗斯的书——《弗拉基米尔路》(英国作家杰里米·普尔曼著,冷述美、杨敏译,现代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弗拉基米尔路是俄罗斯自古以来通往西伯利亚的流放之路,死亡之路,沿途有无数的冤魂。伦敦举办俄罗斯风景画展,本书作者观看了列维坦创作于1892年的名画《弗拉基米尔路》,决定远赴俄罗斯考察那条路,倾听路边冤魂的诉说。作者启程了,一路上描写沙俄时代、苏联时期一直到现今的俄罗斯,描写俄罗斯人民数百年来的深重苦难。

        翻开书,立即感到作者才气逼人,内容涉及面极广,文字洋洋洒洒,大有一泻千里之势,不愧为一部了解俄罗斯过去和现在的好书。然而粗粗阅读之后发现有些史实不够准确,甚至有误。作为一部纪实作品(版权页上该书归类为“纪实文学”),出现这种情况是不应该的。

        列维坦贯穿全书,占据了不少篇幅。第四章突然冒出句“列维坦50岁时说”(第12页),一下子就把我惊呆了。画家生于1860年8月18日,卒于1900年7月22日,活了不足四十载,这个“50岁”从何而来?

        书中写道,1900年列维坦在挚友契诃夫位于雅尔达的家中卧病。这时有位老人来访,同画家谈起弗拉基米尔路上的那些幽灵,病中的画家听了流下热泪。两个月后,列维坦在这里病逝,临终时契诃夫的妹妹玛丽亚陪伴身边,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远远超过病痛的折磨(第33页,第223-224页)。然而事实并非如此。1899年12月,患心脏病的列维坦到雅尔达契诃夫家休养两周,1900年1月就返回莫斯科。春夏之交,他带学生到乡间写生,因着凉感冒勾起宿疾。玛丽亚曾去看望,随后画家的女友赶来照料,玛丽亚便去了雅尔达。7月22日列维坦病逝。这些只要查一下有关列维坦的生平简介便一目了然。

        玛丽亚·契诃娃在书中首次出现时(第33页),作者对这个人物作了个较长的注释,称她1944年获斯大林颁发的红旗勋章,九年后去世。按这种说法来计算,玛丽亚逝世于1953年,但准确的应是1957年。

        书中还写到音乐奇才拉赫玛尼诺夫,说他曾有过“追随偶像而去”的经历。当音乐巨匠柴可夫斯基1893年逝世后,拉赫玛尼诺夫消沉了三年。他无法作曲也无法演奏,这是由于伤心所致,各种治疗手段全不奏效。有人带他去见大文豪托尔斯泰,然而这次并不顺利的会面在争执和怨愤中,以作曲家使劲拉扯大文豪的胡子结束(第218-219页)。这段描述实在太离谱。柴可夫斯基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恩师,恩师离世令他非常悲痛。至于他消沉多年则另有原因——他的《第一交响曲》首演失败,这在音乐史上广为人知。《第一交响曲》是他的第一部大型作品,1896年在彼得堡首演,由作曲家格拉祖诺夫指挥。而风格保守的格拉祖诺夫不能理解充满新颖音乐语言的乐曲,将它改得面目全非,结果演出失败。这对拉赫玛尼诺夫打击极大,患了抑郁症。朋友安排他同托尔斯泰两次会面,希望对他能有所帮助。第一次,托尔斯泰一再向他讲“一定要工作”之类的说教。第二次,大文豪听他弹琴后直视着他说:“有谁会想听这种音乐?”令他更加沮丧。至于作曲家拉扯大文豪胡子之说纯属子虚乌有。

        纪实文学既然是文学,就允许有一定限度的渲染与虚构。以书中关于列维坦的篇章为例,老人探望病重画家的情节看来是虚构的,这种虚构能增强艺术感染力,可以接受。但艺术加工要有底线,不能违背最基本的历史事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