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5月06日 星期三

    “有深度的阅读”多多益善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5月06日   08 版)

        第二十个“世界阅读日”到来之际,以“书香上海、成就梦想”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上海读书节同一天开幕。被誉为“学习型社会的标志项目群众性文化的经典品牌”的本届上海读书节,将开展76项形式与内容均新颖、多彩又丰富的活动。诚如沪上有关人士所评价,这些项目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着力营造了“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书香上海氛围。

        今年全国两会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也正在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氛围和生活方式。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4月20日在京公布第12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涵盖传统纸质媒介(图书、报纸、期刊)和新兴媒介(也称数字化阅读,包括网络在线、手机、光盘、电子阅读器阅、平板电脑)。透过这次大型调查,不难看出手机阅读、网络在线等已蔚然成为国民阅读习惯的新特点。超六成的被访者接触过数字阅读,成年群体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超14分钟。这些通过微信“朋友圈”的碎片化阅读,虽说也是一种阅读,但笔者依然认为,与其相比,捧起纸质读本做一些“有深度、有耐心、有思考的阅读”无疑更加重要而且应该成为当下与未来所有爱读书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们必不可少的精神生活内容。

        如今不少人的心态变得日益浮躁,甚至动不动地或发怒、或忧郁、或郁闷、或狂躁,甚至走上可怕的极端,原因自然不一而足,但和他们长久以来缺少一些文学情愫、缺少一些理性思考、没有经常地、专心致志地进行一些“有深度的阅读”,比如读读诗歌,看看小说,读读理论经典等,用诗意和理性来舒缓和滋润自己的心灵,是多少有点相关的。

        尤其是一些正在花季年华的青少年学子,在学习之余,过多地把自己的激情和课余时间投向了网络、手机的“碎片化浏览”,投向了一些情趣不太高的追星,而很少有那么一种读读鲁迅、读读巴金、读读老舍、读读茅盾、或巴尔扎克、读读唐诗宋词,或读读普希金、读读托尔斯泰、读读歌德,读读雨果等的冲动与迫切。我们学校和我们的老师呢,似乎也不大鼓励和推动学生读经典作品了。

        在读书上,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是给我们大家作出了好榜样的。去年2月,在接受俄罗斯记者采访时,习近平主席曾介绍了许多他读过的俄罗斯文学名著。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欧洲四国和欧盟时,先后在法国、德国和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所作的精彩演讲中,如数家珍般地列举出了诸如巴尔扎克、雨果等法国作家的经典作品,还引用了德国大作家歌德的诗体小说《浮士德》中的人物“墨菲斯托”,来形容被一些西方人误解的中国。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还多次用极为精到而凝练的话语,向欧洲朋友介绍中国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灿烂文化精华。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啊!唯有数十年乃至毕其一生的阅读和思索所奠定的厚实基础,才能展现出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情怀。所以,无论网络时代如何地发达,阅读的精神、阅读的习惯是不应消亡和淡忘的。当下,我们大家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可否在让自己的阅读方式多元化的同时,也不要和颇为“传统”的、和纸质图书零距离接触的书面阅读太疏远了。可否安排自己每星期“挤出”几个小时,关掉手机,离开电脑,捧起一本自己心仪已久的好书,细细地、一行一行地读下去。找回或者说重温一下和纸质图书亲密接触的充实感和愉悦感。

        让自己的精神生活追逐着真善美,让自己的情感生活变得高尚些、也变得丰富些,尤其是通过“有深度的阅读”,让自己的大脑“智库”不断充实、更加富有,让自己真正具有理性的心态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绝对需要三天两日地展开一番“有深度的阅读”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 缪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