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2月11日 星期三

    该对网络语言污染来次大扫除了

    王琦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2月11日   08 版)

        “屌丝”“装逼”“逼格”等词语在网上盛为流行。正在召开的政协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上海市政协委员张怀琼呼吁减少网络语言污染,加强对汉语的保护。(1月26日《新闻晨报》)

        过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也大肆冲击汉语发展,不仅走下网络,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走上了广播媒体等正统语言传播媒体的桌面,但是网络语言因其塑造、发展等的随意性,真的适合大量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吗?

        不可否认,网络语言同属汉语,它的出现和发展也代表了汉语的发展创新。能得到一定流行和普及就说明了它对生活的贴合性和社会接受度。网络语言在使用中能轻易拉近人们的距离,形成一个小圈子,比如老师和学生、老板与员工,前者的一个网络热词就能引发彼此心照不宣“你懂的”的语境。

        但是,对待网络语言,我们也不能听之任之,既然它属于汉语体系,就理应纳入汉语管理,并遵循汉语语言规则。正如对待一个人,我们尊重他生活的权利和自由,但必须在法律的范围之内。上海市政协委员张怀琼说,“有的网络语言反映了时代进步值得肯定,但有的网络语言粗俗猥琐,绝不能当做文化的进步。”对于网络语言的飞速发展,应辩证看待,诸如“蛮拼的”、“点赞”、“中国大妈”等网络语言,是新事物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特定流行词语,理应得到保护,但诸如“屌丝”、“装逼”、“小婊砸”、“绿茶婊”等网络语言,虽然采用了发展、谐音等伪装,但是其粗逼的含义和用词依然不能改变其低俗的本质。

        网络语言要通俗但不要低俗,民众在其使用上理应有所选择,媒体在语言传播上理应慎重,不能因一时的热闹而一味附合,随潮流而舞。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能理性的对待语言,比如不说脏话,不骂人,因为人们知道,这是不文明的表现。可是,在网络中,人们却能轻易的说出“装逼”“小婊砸”等语言,何哉?这固然有网络的特定环境因素,但是故意忽视背后的粗俗,迎合潮流的心理也是主要因素,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污染了人们对语言和精神文明的信仰。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遏制,没有正确的引导,那么处于语言体系正在建成的青少年、孩子们将失去对文字规则、优美的信仰,而落入文化媚俗的陷阱。

        因此,面对网络语言,一方面要宽容其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要合理规范,将网络语言纳入汉语规则的牢笼,以减少网络语言对汉语的污染,甚至对人们精神文明的侵害。海德格尔说,语言不仅是人类沟通符号或媒介,更是人类思想、生命之具体表现及历史文化之承载者,同时也是民族情感认同之表征。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维精神的体现,因此,对网络语言的大扫除,更是对网络精神文明的大扫除,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政府应更关注网络语言的发展,予以引导和规范。尤其现在一些媒体网站等基于吸引眼球等原因,对网络语言的滥用严重,媒体应明确自身位置,承担其传播文化的职责,相关部门也应加不必对网络语言过度紧张强管理,还民众一个规范优美的网络语言环境。 

        河南省漯河市 王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