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荣的文字,一点儿也不艰涩。相反,它十分流畅,甚至颇为华美。可是,透过这些熟悉的字眼,或由它织成的幻境意象,我们的心开始延展,升华,不由得温软起来,幽思起来。
每每在《散文》或《读者》等报刊见到李汉荣的文字,便赶紧购存,可并不匆匆促促就读。等到天静月明,百虑消心,才打开它,缓缓地,进入一片我们熟识却又似乎陌生的别样天地。
不,李汉荣的文字,一点儿也不艰涩。相反,它十分流畅,甚至颇为华美。可是,透过这些熟悉的字眼,或由它织成的幻境意象,我们的心,开始延展,升华,不由得温软起来,幽思起来,深邃起来,甚至——神异起来……
生活中,我们与多少人擦肩而过,心里大约没有觉着遗憾或别异。可李汉荣不同:“我经常有这样的感受:转身,就是永别。”(《转身》)把一瞬间的相遇,提升到人生如此包含长久,纠结情谊的高度。“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细细想想,这“一转身”后,又何尝不是如此?
还有《目光》。我们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目光,可有多少人格外关注这目光,体会着目光,以致用数千字来描摹这目光?“据说目光是有质量、有重量的,也是有湿度,有温度的。我经常体会着目光落在身上或心上,那种灼烫感、尖锐感、潮润感、温暖感、压迫感。”依作者的理会,人的一生:“我们积攒的,主要是一些目光。”“而能留在记忆里的,不过是那些欣赏的目光、柔软的目光、关切的目光、智慧的目光,当然也有那恶意的目光、冷漠的目光。这些目光,或者抚慰了你,或者伤害了你,它们,像流星雨或火山灰,都存储在你内心的岩层里了。”除去人类,我们还见过许多动物。它们大都只余一点浅浅印象,“留在记忆里的,或者说在记忆里藏得最深的,还是那些与我交换过目光的生命。”读到《目光》,也许我们会部分关注我们收藏的目光,更多的,该是修订我们投射的目光才是。
本书中,收有作者的名篇《对中医的一知半解》。这是一篇立足中国以身感知,以身验证,解读人类病因病机的中医理会文字。人类不仅要所谓“懂”,同时更要“感”。以自己的身体感知,以自己的病痛体味,以“中医”的效果为证。这不仅是中医大夫的“事”,一些“中医”“中药”的常识,许多国人都是“一知半解”的。凭着感觉,作者认为:“中药房的气味是草木的、农业的,是平和的和亲切的……许多草本的、木本的药物混合成又苦涩又芳香又朴素又高贵的温暖气息。它是渗透性的,而非进攻性的,是商量的、徐徐弥漫的,而非断然的、气势汹汹的。”由于这些药物吸纳了天地间的山水,霜雪,阴阳气息,所以人有病服药后,“古老的气息流过我的身体,内心的峡谷里澄波荡漾……天地正气重又回到了我的身体和心魄。”这似乎并非科学的“正解”,可却比一般的“医理”要宏大同时精微。它来自观察天地,体会自身,是心的发现,是“感”的阐发。
对于自然的描述,李汉荣堪称妙手。“一夜大雪重新创造了天地万物。世界变成了一座洁白的宫殿。乌鸦是白色的,狗是白色的,乌黑的煤也变成白色的。坟墓也变成白色的,那隆起的一堆不再让人感到苍凉,倒是显得美丽而别具深意,那宁静的弧线,那微微仰起的姿势,让人感到土地有一种随时站起来的欲望。”(《雪界》)这是一篇值得一读再读的美文。整篇文字饱满纯净,又风华逸美,令人难能割舍。
不仅善于描写,作者的文字,含蕴还丰富,思虑更深远。“生病使我们安静,老老实实地和自己待在一起,和自己的病、痛苦、药待在一起。这才发现活着并非那么复杂,原来是很单纯的,不就为了个健康?”(《生病》)一语喝醒迷中人。“……一种高尚的精神和优美的灵魂,可以让人变得更好看、更有魅力,这已不是修饰、训练出来的所谓风度,而是灵魂内部的光芒照亮了一个人的身心,使人的表情里具有更丰富的精神属性。”“这样形神兼备的脸和仪态,显然不只与营养和服饰有关,更主要与信仰有关,与教养有关,与德行有关,与灵魂有关。”(《点亮灵魂的灯》)这描述的只是事实,是发生在人们跟前,却常常被忽视的事实;当然,作者还自然含有希望人们关注自己灵魂的深一层意味。这也是作者文字经得起人们一再咀嚼的骨质所在。
常常读李汉荣文章,不断会疑问,他描写的事物,也大都出现在我们眼前,为何经他着笔,就变得似乎陌生,颇具深意,他是怎样见出事物其中蕴含的呢?作者有值得我们深思的答案:“灵魂到场”!“物质并不能自动生成意义,比如,石头是硬的、静止的,水是软的、流动的,在一双没有灵性、纯然物质的眼睛里,它们只是物而已。而在一双灵魂的眼睛里,石头是建造宇宙神庙的材料,它见证了宇宙运动的神秘过程,它是时间的密码……你看月亮升起,你会想起唐朝的月亮如何升起,唐朝的月光怎样盛满诗人们的酒杯;你看见山路上的车前草,你会想起《诗经》里的车前草,想起世世代代车轮前,那摇曳着、芬芳着的车前草,于是这车前草就连接起古今的道路,我们不过是行走在古人的脚印里。”语语深切,真可谓“金针度人”。作者不仅为人指示美,还告诉你如何去发现美,珍惜美,向往美……
字句修辞中,譬喻是妙药。而作者,却几乎将所有比喻、拟人、借代等艺术手法,自然和谐冶于一炉。使其笔下——逢树生风,遇鸟鸣翔,临水歌吟……读者在有限的阅读中,领受到生活鲜活,生命丰美的精神灵境。静静凝思,我们也似乎深沉下来,开始从物象表面拭现内蕴,从抚慰山水草木感受不息生命,在与麻雀、狗、牛交换眼光时温暖自己的灵魂……从而获得求索生命意义的多重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