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校长曾说,要了解一所学校的情况,就看两个地方:食堂和厕所。说这话的人就是华中师范学院第一任院长、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著名教育家和历史学家杨东莼先生。
杨东莼,名岂匏,号人杞,1900年出生,湖南醴陵人。1918年毕业于长沙长郡中学,1919年进入北京大学文预科一年级学习,参加了“五四运动”。1920年,与邓中夏、罗章龙等一起参加李大钊领导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19个发起人之一。1921年,进入北京大学本科学习。1922年,因经济拮据而返回故里醴陵。1923年,在长沙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执教于长郡中学和协均中学。1925年,杨东莼担任湖南总工会宣传部长,并兼任《长沙工人日报》社长。1927年,杨东莼到汉口出席第四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任宣传处主任;会后被派往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任政治部秘书;年底东渡日本,1930年底回国。1931年到中山大学任教,次年出任广西师范专科学校校长。“一二·九”运动后,杨东莼到上海参加由沈钧儒、邹韬奋等人发起组织的“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从事爱国民主运动。1937年担任湖南省政府高级参议,主持当地的救国会工作。1938年到桂林担任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教育长。1941年“皖南事变”后赴香港参加“全国救国会海外工作委员会”。1942年到四川,先后在内迁的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大学、鸣圣学院、厦门大学担任教授。1948年到香港任达德学院代理院长,不久,便转入香港《大公报》担任顾问。1949年,被任命为广西大学校长。
杨东莼先生是1954年奉命调任华中师范学院院长一职的。章开沅教授回忆说:杨东莼先生的到来,“立即赢得了华师师生的信赖与亲近,仿佛是一阵春风吹拂着校园”。在他任职期间,学校不再从事单一的政治运动,教学、科研逐渐受到重视,并明确地成为学校的主体工作;学术空气日益浓厚,首次举办了全校科学研讨会,创办了《华中师院学报》。他遵循教学规律和育人规律,强调规范化办学;他尊师重教,以生为本,以师为先;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他求真务实,平易近人。他为学校的正规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7年,杨东莼先生奉调入京,担任国务院副秘书长,主管文教,并被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在这个岗位上,他尽其所能,团结、保护了一大批知识分子,为知识分子做了许多实事。因此,很多人都愿与之沟通,甚至把他视如亲人。性格孤僻的陈寅恪,许多高层人士在他那里都吃了闭门羹,但杨东莼先生造访时,他却尽吐衷肠。对他的抑郁、困难、愿望,杨东莼先生在宽解之余,一一加以解决。就是末代皇帝也乐于与杨东莼先生交往。有一次,杨东莼先生在北海的一个小院召开一个小型会议,到会的人不多,大家都围坐在沙发上,只有溥杰坐在外围的硬板凳上。杨东莼先生招呼他过去坐沙发,溥杰礼让,溥仪幽默地说:“老弟,你硬板凳还没坐够吗?”有人对溥仪开玩笑:这院子过去可是你家的东西。溥仪说:“当皇帝日子不好过,好多地方不能去。”在杨东莼先生面前,溥仪无拘无束,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也许是过于谨慎,也许是公务繁忙,新中国成立后,杨东莼先生除翻译外,没有新的学术著作问世。“反右”时期写过较“左”的文章(有的是别人代笔),对此,他深感内疚与自责。他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有“三四十年代中国八大史学家之一”之称。
杨东莼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熟谙德、英、日三种语言,早年在日本时便开始了翻译工作。他的译著主要有:美国学者摩尔根的名著《古代社会》、狄慈根的《狄慈根哲学著作选集》、德波林的《斯宾诺莎与辩证唯物主义》、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在著述方面,他出版了《本国文化史大纲》《中国学术史讲话》《高中本国史》《世界之现状》《中国历史讲话》《杨东莼报告集》等专著。《本国文化史大纲》提出了“文化就是生活”,文化“是代表人类各方面的生活之总称”的大文化观,并从经济生活、社会政治生活、智慧生活三个部类对中国文化作了系统分析,无论是观点、方法还是资料,对今天的文化史研究都有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中国学术史讲话》是杨东莼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他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俯瞰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梳理出中国学术的源流与变迁:从上古的鬼神术数,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两汉的儒家一统,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魏晋援道入儒的玄学,宋明援佛入儒的理学,清代朴学,近世的西学东渐,今文学的复兴与维新运动,最后到现代的新文化运动,勾画出了一幅清晰而全面的中国学术脉络图。由于该书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收入了“民国学术经典文库”。
1975年国庆节前夕,杨东莼先生在一首诗中写道:“自愧平生一无长,书在手边辄浅尝;香花毒草各有趣,悟到真谛喜欲狂。五十年来走四方,处处为人打杂忙;甘草一味价诚贱,汤头歌诀不能忘。”这虽是杨东莼先生的自谦,但也反映了他坚持真理、甘做人梯、无私奉献的精神。1979年,80岁的杨东莼先生离开了人世,但他的为人与为学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今年是杨东莼先生诞辰115周年、逝世35周年,也是他到华师工作60周年,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值得敬仰的老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