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犀利睿智的批评文字

    川君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11月19日   03 版)

        在文坛早已成为一个江湖,一些批评家们呼朋引类,把“文学”批评做成清一色的表扬稿的今天,那种针对当今文坛的种种病象把脉问诊,一针见血的批评文字,可说就像是凤毛麟角。诚如任芙康先生在为陈歆耕的“文化随笔”《各打五十大板》撰写的序言中所说:“眼下文坛,兴旺与堕落,交相辉映。区别只是,前者拥有一唱百和的歌手,后者匮乏说三道四的杀手。杀手称谓,听来碍耳,我不愿妄比歆耕。但在文学批评竞相炫示学术、炫示客观、炫示仁慈的对比下,好恶分明的杀手,个个真诚百倍。”

        在《谁是文学的“敌人”》中,陈歆耕忧心如焚地写道:“文学确乎在凶猛地生长,但遍地蒿草,却难见大树!那么,是谁在跟文学作对,遏制她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脚步?是写作者自身!当一位写作者,以文学的名义,心中却念念不忘获取某种权力时;当他未曾下笔,心中就奔着奖项而去时;当他每写一段,都要瞄一眼点击量下载量时;当他的文字成为献媚邀宠的膝垫时……其实,文学正在离自身渐行渐远。”对于病象越来越严重的文坛,作者不禁大声疾呼:“请拿起你的‘手术刀’”,并且对当今文坛一片集体起哄的叫好声发出了大胆的质疑:“究竟是什么‘魔鬼’吞噬了批评家的激情和说真话的良知?究竟是哪只‘无形的手’在扭曲着批评家的‘姿态’?是精于利害算计的‘聪明’?还是擅长权衡人际关系亲疏的‘圆滑’?抑或本身就不具备批评家的基本素质,只是混迹于批评家队伍,以‘批评’做‘稻粱谋’而已。不妨请广大的读者来观察,请批评家反躬自省。”在作者看来,“有力量有血性的文字,才具有永恒的魅力。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是知性和智性的写作,前者充满社会道义感、使命感;后者使人变得更具有风度和教养。有力量有生命的文字,或将从这里产生。而支撑这一切的则是博大的襟怀和高远的境界,是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可以说,这段文字,既是作者所追求的目标,又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作者在写作《各打五十大板》时的心路历程。

        众所周知,当今的文学批评之所以广遭诟病,很大程度上,可说是学院批评落下的病根。在许多文学批评里,我们看到的常常是云里雾里的名词大轰炸和引经据典式的长篇呆论。而熟悉现代文学批评史的人都知道,李健吾先生虽然留学法国,学贯中西,但从其批评文字中,我们根本就看不到那种故作高深,专门吓唬人的洋学术名词。李健吾先生说:“我不大相信批评是一种判断。一个批评家,与其说是法庭的审判,不如说是一个科学的分析者。科学的,我说是公正的。”在该书中,作者发扬了李健吾文学批评的风格,不仅注意将批评现象、作品、事件进行科学的分析,而且将批评升华成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让人在阅读其批评文字时,不禁为其靶标的精准和鞭辟入里的分析拍案叫绝。在《请遏止“经典化”的冲动》中,作者对当代文坛好大喜功,人为地制造文学经典的荒唐行为进行了亦庄亦谐的抨击。在《李白当过“诗丐”吗?》中,作者对当代某些著名作家的浅薄和信口雌黄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如此一剑封喉,犀利睿智的批评文字,在当今的文学批评中,实在是并不多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