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这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一句话。法国还有一句像绕口令似的流行语:“你告诉我你读的都是什么书,我就告诉你你是个怎样的人。”我看大体说来,这两句话都简捷道出了书与人之间特殊重要关系,而且一语破的。
确实,阅读太重要了——特别是纸媒阅读。特别是经典阅读。作者在中学教语文40年,退休后又一直从事文学经典赏析的研究与教学,一晃也有15个年头了,接触青少年和家长无数,痛切感受到一种非常奇怪而又普遍的社会现象:大多数小学子,如果在正确引导下,明明是会很喜欢读课外书读名著的。但在教育产业化的大趋势桎梏下,致使相当多数的学生沉湎网络和游戏,不爱读书;甚至一些教书的人也不爱读书,有的还公开宣传偏见。
自从世纪之交国家教育部第一次明确要求中小学读名著以来,我国提倡读书的呼声一年比一年高,而实际上,从世界各国成人年阅读率的统计来看,我国连先进阅读国家的一个零头都不如!中国成为一个不爱读书的大国。
近20多年来,我一边教书,一边写散文和文学评论,一边不敢怠慢,在教学和阅读生活中每有所感,辄发而为文,面对当下在文学阅读的接受和传播上的热点、难点或焦点问题,我深感如今“阅读学”的理论多么苍白无力!你必须到康德朱光潜宗白华美学经典中去,必须到《文心雕龙》《诗品》《人间词话》《美的历程》等古今经典文论中去,必须到泰纳《艺术哲学》和贡布里希《艺术史》中去,到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著作中去,甚至要到古希腊元典中去。
和古今哲人对话,你会惊异地看到:社会文明发展数千年,生产力不停顿的翻番,生产工具的革命更是突飞猛进,胜过孙悟空七十二变,特别是网络化全媒体时代,简直神乎其技!世间万物都在变,但是也还有不变的东西。什么东西基本没变呢?
那就是人类在童年时期写在阿波罗神殿上的箴言“人啊,认识你自己”,那振聋发聩的声音和内涵至今没有变。文学是人学,人性不变,流传数千年的文学的性质怎么会突然就变了呢?所以近三十多年不断花样翻新鼓噪的“文学经典过时论”,一言以蔽之,全属无知妄说!
美国学者鲍尔莱恩在他的近著里说:“互联网正在催生一代最愚蠢的人。”这是远见卓识还是耸人听闻?即或退一步说,互联网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其利其弊,纠结缠绕在一起,难解难分,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了吧?所以,鲍尔莱恩的话,对当今人类不啻于一记警钟。
这样的时代,最需要的,就是静下心来,读点智慧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