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丁芒先生缘悭一面,却有电话和书信往来,不很经常,算是“藕断丝连”。所以前年我从上海给先生寄明信片时,他回复说已记不清我是何方神圣了。我看后也不伤心,依旧单相思,古都南京有这么个可亲可敬可爱的老夫子,拙编《三老吟草》(中华书局2013年1月版)、拙著《附庸风雅》(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8月版)刚刚出炉,就急匆匆敬赠大方之家赐教。
也许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缘故吧,我看到与先生相关的文字就觉得特别亲切。2014年8月19日逛中国书店中关村分店地下一层特价书市,偶然发现同一上款的签名书特别多,赠者大多为诗词爱好者,最新一本落款时间“2014年5月”。于是我逐一认真翻阅,眼睛忽然一亮。作家出版社2007年4月版《丁芒张志侠自由曲集——民族化大众化现代化的新体诗歌》签名书,品相十成,特价十元,扉页题词:“□□吾弟指正,丁芒,二○○八年十月十四日于云南玉溪澄江象山宾馆不期而晤。”上将诗人周克玉先生的《心羽飞絮》、部长诗人陈福今先生的《岁月寻芳》签名书,也是同一上款同一价格,书新若手未触过。我心中窃喜,随意问年轻女店员:
“□□是什么人?”“不知道。”
“你帮我百度一下。”
□□1939年出生于黑龙江肇东,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曾任《诗刊》、《中华诗词》常务副主编。我还不放心,请她再找找他的最新动态。我想如果主人健在,签名书一般不会大量流出,可女店员的回答硬邦邦:“没有!”
我立即付款30元成交,回家匆匆将书翻过一遍,发现其他两本诗集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而《丁芒张志侠自由曲集》却画了不少圆圈。
可能是□□觉得这些自由曲还不错吧,他阅后特意作了记号。如此说来,他对前辈诗人的自由曲是认可的。这本书于情于理都应该“人在书在”,然而它却不幸流落旧书摊,贱当废纸卖,这究竟是友情泡沫贬值?还是书店有眼无珠?抑或它们本来就是这个“萝卜白菜价”呢?
我伏案给先生写信,请求他再次题跋以续旧缘。
我新诗、旧体诗都写,考虑到中国诗歌发展前景问题时,自然会立足“二水分流、双峰并峙”的诗坛实况,因此主张新旧诗互融互补,建构一种新的主流诗体。自上世纪80年代,我就试验推出了一种新体,或即名之曰“自由曲”,自己写了些,又劝张志侠等诗友试写了一些,现已全面推广,广东王棉生还出版了自由曲集《耕舞集》。此集是全国出版的第一本自由曲二人合集。有人弃如敝屣,有人珍如拱璧,同此一书,褒贬迥异,呜呼!丁芒再见此书所感,二○一四年九月十五日于金陵。
先生题跋时的心情是喜忧参半的。自己的劳动成果被诗道同仁当破鞋子一样随便丢弃,而不会写诗的大兵居然将它当作宝贝抱回。什么“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都是狗屁话。许多时候秀才遇秀才,比秀才遇到兵的麻烦大得多呢!
6年前,先生给我收藏的郑孝胥伪满洲国歌手迹题跋:
余读初中,同学有郑孝胥书法印帖,亦曾默审其笔意,后方知竟是靦颜事敌之大汉奸。嗟叹之余,亦增其书法偏锋见重之心源矣。七十年后见其书法,益增厌恶之情,盖所作所为,人神共愤,宏词丽藻,难饰贼子之心,书为心声,又岂能自掩其臭乎?已丑夏,时八十五岁丁芒。
书为心声,文如其人。先生是十分看重文人的人格与文格的,他身上散发着渐行渐远的魏晋名士风度和民国文人风骨,可惜这种心旷神怡的芳香已如青藏高原上的空气一样十分稀薄了。
书摊捡得丁芒归,码洋不抵白菜钱。
人弃我取珍若璧,三闾大夫渔父吟。
我文尾附打油诗记此书缘,并作投名状,不知先生肯收此“大龄”(四十九岁)门徒否?一笑!
甲午年八月廿五日于京华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