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类进入到文明社会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思索着哪些是维系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要素,并且努力将其传承。世世代代以来,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在做着收集、归纳、总结的工作,努力将这些基本要素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伦理道德规范,以维系社会的稳定。为达到这一目的,以便能够更好地培养未来社会的接班人,他们将这些伦理道德规范发展成为“童蒙养正”读物。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状况的变革,从农耕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发生了改变。未来社会需要具有什么基本素养的下一代?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应给予孩子们什么样的“基本素养”?
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家站在未来的角度,对当代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学教育改革负责人托尼·瓦格纳在《教育大未来》一书中就提出了未来世界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7个关键力:批判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灵活性与适应力;主动进取与开创精神;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与想象力。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在杨畅和陈淑兰所著的《红英阳光密码》一书中将中国历代“童蒙养正”中强调的基本要素结合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以“密码”的形式编辑出来,赋予以往学校教育所说的“养成教育”以新的形式和内容,希冀学生去破获“密码”,进而为进入未来社会奠定行为基础。
通读全书,我们发现“阳光密码”二十条主要是围绕着社会心理学家们倡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进行操作层面的演绎。亲社会行为往往也被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于他人的社会性行为。社会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诸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于构建社会的和谐有着重要意义。
“阳光密码”二十条包括——第一条:我能安静等待;第二条:我很有礼貌;
第三条:我知道他人与我不同;第四条:我能注意他人的感受;第五条:我能接纳他人的意见;
第六条:我能与他人分享;第七条:我能体谅他人的错误;第八条:我会照顾他人,我能照顾好他人;
第九条:我很有责任心;第十条:我值得信赖;
第十一条:我是一个好伙伴;第十二条:我很节约;
第十三条:我敢于尝试;第十四条:我很勇敢;
第十五条:我善于动手;第十六条:我喜欢做事;第十七条:我善于思考;
第十八条:我学习很努力;第十九条:我能坚持到底;第二十条:我快乐,我健康。
“阳光密码”总共是二十条,但究其实质,可以归纳为一条,“我能成为一个好伙伴”。
“我能成为一个好伙伴”,讲的是在社会中,人人都应该学会与人交往。而在在交往过程中,人人都应该遵守一定的规范,才能保持人人交往的和谐发展。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阳光密码”中,从第一条“我能安静等待”,要求学生从学会自我控制入手,增强自我控制意识和行为开始,一直到第十条“我值得信赖”,是一个逐步积累实现的过程。但突出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视学生为一个“人”的存在。密码的前十条可以说是成为“我是一个好伙伴”应该具备的条件,也可以说是孩子从容行走在未来社会的基本条件。
就每一位读者而言,阅读本书的过程也是解读“密码”的过程。这使得“解读”不是停留在文字上的,而更多的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在实践操作层面上的解读。但正如作者在《红英阳光密码》的“前言”中所说,“我们并不是说文字的解读不重要。如果我们连“密码”的内涵与外延都不清楚的话,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都没有一个框架性的结果,我们还谈得上实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