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与我们大家心灵有约,姚馨丙教授精心编著了这本《心灵有约——千封家书选撷》。因为,在多元文化生态的背景下,在以信息和科技为推手的社会中,我们大家的心灵有着更丰富的诉求。心灵诉求的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正是在诉求、有约、沟通中,心灵平复下来,进而被安顿在一个安静的、幸福的地方。我们不妨把这本书看作是作者对我们大家心灵的邀请,欲与我们进行一次难得的心灵交流和交融。
那安顿心灵的地方究竟在哪里?大概有很多,各有各的判断和选择。不过,姚教授、他的夫人、他的孩子们选择的是家书。从文化角度看,家书,家教的教科书;家书,家风的栖息处;家书,家道的孕育地。从心灵成长的角度看,家书应当是心灵的原乡、情感的港湾。这样,家书的意义、价值就有了超越和提升,亦即这本书拥有了普遍阅读的价值和启发、借鉴的示范意义。在阅读和思考中,我们可以寻找和发现孩子成人、成才的规律,以及家庭幸福的共同密码。也正是因此,家书从一个家庭出发,可能会走向更多的家庭,可能会引发更多关于家书、关于家庭、关于教育、关于育人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也许,在阅读中,新的选择会在新的遐思中孕育、生成。
家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学者将之概括为“集体本位”、“心性追求”、“实践精神”;也有不少诗意表达,比如,中华民族文化是万里长城、黄河长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春节的鞭炮、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亮。最近,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国情怀”为教育的重点之一。诚然,中华民族向来追求“家国一体”的境界,“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因此,毫不夸张地说,家风家教关乎国家兴衰与天下存亡,而“家国情怀”往往浓缩在家书中。家书,所谈及的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家庭的私事,而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天下大事;家风,也不仅仅是一个小家庭的风气,折射的是社会的、国家的、民族的精神风貌;同样,家教,也不仅仅是小家庭的教育策略、艺术,它已成了国家教育的起点,抑或说成了国家教育水平的重要体现。家书所透射的家风、家教,最终形成家道,而家道恰恰是社会之道、国家之道。家书,这一中华民族显著的精神文化标识,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也引领着新的风尚。姚教授的选择无疑是文化的、智慧的。
基于家风的家教究竟怎么进行,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这要从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过,也应当有些规律性的东西。姚教授从孩子成长的轨迹出发,发现并总结概括了四大方面:爱家、求学、处世、就业。这四个方面既是一个人成长的四个重要领域,又是家教的四个基本任务。更为重要的是,他从中提炼了十个关键词:信、爱、孝、学、严、诚、情、慎、勇、谋。当然,我们还可以有其他一些概括,但这些“家本”性的概括不失智慧。姚教授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对这些关键词所对应的行为和作用也作了概括。我们不妨把以下十句话作为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来对待:信为亲情之链、爱为家庭之根、孝为百善之先、学为学生之本、严为成才之因、诚为处世之道、情为成功之秘、慎为择偶之重、勇为立业之经、谋为职场之纬。每个专题后的“编余感言”更是贴近现实,击中时弊,彰显了先进的教育理念。这十个关键词、十句话、十则“编余感言”不仅点出了理念要旨,而且提供了操作要义,清晰、准确、精当,可以视为经典,告诉大家家教的重点不是知识,而是素养和人格的养成。姚教授是一位成功的家长,是一位优秀的教授。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沟通的媒体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家长与子女沟通的途径和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家书”定会以新的方式和面貌出现。但是,我坚定地认为,“家书”会永存,因为这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我们,家长和子女,永远需要这种心灵之约。家书,这一心灵的原乡,永远闪烁着魅力无穷的光彩;家风,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永远成为中国未来一代又一代的民族基因;家教,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永远抬高教育的起点,垫高社会发展的基点。在家书、家风、家教、家道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中,教育可以“再圣化”,可以追寻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的理想;青少年儿童可以成长得更健康,有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