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9月17日 星期三

    张志民的人品与诗品

    张同吾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9月17日   03 版)

        诗人张志民对于我既是恩师又是挚友,当他溘然长逝的时候,我曾写道:“多少次联袂远游,多少次推心置腹,音容美貌犹在目前,转瞬间却成故人,从此便是相思迢递隔重城”!如今十六年过去了,时间的流水并没有冲淡我和一切热爱他的人们对他人品和诗品的记忆,恰如诗坛泰斗艾青称颂他“是诗林中的一棵大树,根深叶茂”,它所绽放的诗艺之花仍是馥郁芬芳。

        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张志民诗百首》这部精选本诗集,其中包括《秋到葡萄沟》、《边区的山》、《昨夜星辰》、《祖国,我对你说》、《梦的自白》等经典之作在内的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诗篇。这不仅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而且是奉献给今人与后人、诗坛与文坛、历史与文化的可资借鉴、可资启迪、可资探究的诗之上品。

        不必用“著名”或“杰出”之类肤泛的词法去修饰和装点,我想说张志民是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是他的人生道路、历史观念、文化性格和秉赋气质共同决定了他的诗歌的价值取向和艺术风格。他出生于北京门头沟贫穷的山村,12岁参加八路军,15岁入党,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血与火的洗礼,他的个体生命一直与祖国命运紧密的联接在一起。《昨夜星辰》是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年而创作的长诗。当年他向我背诵这些诗句时,眼里噙着泪水,泪中闪着火光。时隔20年,这洪钟般的语言所含容的人类意识和人性本真,所含容的历史省悟和政治敏感,仍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张志民被誉为大地之子,他的生命之根深深地植于祖国的土地上,战争年代他为民族崛起而呼吼,和平年代他为幸福生活而歌唱。《绍兴速写》、《秋到葡萄沟》、《边陲小屯》、《三唱山海关》等短章,都写得鲜活而亮丽,且有文化内涵。然而在文革一开始他同样不能幸免罹难,他被投入秦城监狱长达四年半之久,当他被戴上手铐押上囚车后,他却安然入睡了,大约只有深谙历史功罪和相信历史规律的人,方能如此自信和静穆,《梦的自白》等诗篇都充满了尖锐的批判精神。进入历史新时期,在享受安恬和平的日子里,他并不以虚夸的笔墨抒写空泛的颂歌,而是在深刻历史感悟与忧患意识中,饱含着关切祖国命运的赤心衷情。长诗《祖国,我对你说》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人们常说人品与诗品相统一,这只是表明诗人的崇高境界,而并不表明绝对化与规律性。张志民却真可称之人品即诗品,诗歌是他性格的外化和灵魂的闪光。他的正直、善良和宽厚,几乎得到所有与之相识者的认同与赞美,这在各种矛盾盘根错节、各种恩怨千丝万缕的中国诗坛上真是奇迹。我在与他多年相处中,深切地感知他性格的另一面,即山一般挺拔的人格精神和火一般炽热的激情。他鄙视一切逐名夺利的行径和蝇营狗苟的市俗小人,他告诉人们“历代的权贵们/为着装点门面都喜欢弄点文墨附庸风雅,/他们花一辈子工夫把“功名利禄”/几个字练得龙飞凤舞/而那个最简单的“人”字,/却大多是—/缺骨少肉,歪歪斜斜”(《‘人’这个字》)。诚如王蒙先生所说的,志民“总是一副笃温顺、笑容可掬的样子,而他的诗作却是爱憎分明,力透纸背”。

        志民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个性。他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他的诗构思新颖、意象灵妙、音韵和谐、节奏鲜明。他有极好驾驭语言的功力,那些灵动的诗句仿佛自然天成,在质朴凝练中蕴含着惊绝与奇丽。有时如金刚怒目,有时如轻风流云;有时是工稳的对仗,如双峰相峙日月齐辉;有时是排比句式,如大浪奔涌惊涛拍岸。诗歌是流动的美学,当下东西方文化交汇为诗歌创作增添了新的美学元素和新的表现手法,倘若因此便视为传统即是古旧,则显得浅薄。应该看到中国诗歌的天空群星灿烂,仅就当代而言,包括张志民在内的一串闪光的名字,都是光辉的星座,他们各有特色,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共同创造了一个诗的时代,他们又以奠基者的奉献启迪未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