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们调入版权贸易部工作。在此期间,我们在时任副社长陈晓嘉的带领下,开始跟西班牙future建筑出版社洽谈系列合作事宜。但我们浙江大学出版社与这家社的合作渊源得追溯到两年前。
2008年,实力雄厚的西班牙future建筑出版社找到了我社时任总编的徐有智,希望在建筑图书出版方面开展合作。2009年初,双方就《鹿特丹竞赛》一书签署合作协议。与此同时,国内出版界为迎接2010上海世博会的各种出版项目陆续启动。future再次提出了以世博为契机继续合作的想法,在徐总编的主导下,双方签订了第二个合作协议。版贸部抓住国家鼓励资助出版主旋律走出去项目的契机,策划了2009北京国际书展签约仪式,在西班牙使馆文化参赞、国务院新闻办负责人的见证下,签订了与future合作出版《上海2010世博会》的协议。2010年世博会开幕之前,该书正式出版,并得到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12万元的资助。
连续两本书的合作为future带来了期望的经济利益,因此他们提出继续合作。但出版社除了在世博会项目上得到国家资助外,两本书的总体销售并不理想。因此,当future出版社社长多次找到陈晓嘉老师洽谈合作时,陈老师的态度很明确:我们欢迎也希望这种与专业出版社的合作,但必须找到合作的需求和可以持续下去的盈利模式。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future带来了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希望与本校建工学院洽谈开展短期学生交流访问项目的信息。于是,陈老师开始带领我们主动约访设计院和学院分管领导,希望共同参与future合作出版项目。经过几次研讨,大家认为,基于future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如果在future已有丰富设计竞赛和竞标作品资源的基础上,加入经过筛选的本校学生的部分优秀设计作品,那么共同投资出版这样一份连续出版物,对于在国际专业出版平台上展示浙大建工学院和设计院学生实力、推出中国风格设计的作品是有意义的!
经过多轮商讨,国内“985”重点高校的浙大建工院,承接多项国家级建筑设计招标项目的浙大设计院,在国内走出去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的浙大出版社,以出版全球建筑设计竞赛和竞标获奖作品闻名于世的西班牙专业出版社——一个跨国四方合作意向就此诞生了。但目标明确了,实现的路径如何?四方如何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权利?future社长数次到访浙大,四方聚谈,就合作形式、图书内容来源等问题进行商讨,从不同的起点向着共同的目标聚集。
终于,建工院与设计院在资金投入方面与浙大社签署了合作协议。future与浙大社在出版内容安排上达成一致:丛书分为国内版和海外版,每年各出版4辑;每辑将加入本校学生作品(至少10%);图文并茂,全彩印刷……其中,海外版收录时下最新的世界各大建筑设计竞赛参赛获奖作品及优秀竞标作品等,国内版收录相关竞赛作品及竞标作品(在国内其他建筑类图书乃至期刊中从未刊登过)。国内版10%的内容由建工院和设计院提供,中英文稿件翻译由浙大社承担。
合作模式敲定后,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了浙大社和future面前,即双方必须找到双赢的销售模式。根据之前两社合作出版的销售情况,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一来销售渠道不畅通,二来大量盗版书冲击。陈老师找到当时分管发行的杨晓鸣副总编,商讨这套书的发行方案。最终,我们与future一道奔赴上海某文化传播公司(有较多建筑类图书销售渠道),与其总经理商谈合作事宜和盗版商情况,甚至在其引荐下,与盗版商见面博弈,最终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但启动销售时,考虑到对方的信誉和潜在的风险,我们退出了合作,事实证明,我们的决定是对的。
四方合作模式初具雏形,下一步是与future就合同内容展开谈判。首先在我社原版贸部的支持下,分合作模式、出版计划等几大内容围绕合作四方的责任和权利起草合同条款。其次我们针对稿件提供方式、内容分配等问题进一步细化合同条款。最后,因为这是一份中英双语合同,所以既要润色中文,又要反复琢磨英文的书写,力求符合英语语言的逻辑及合同文书的书写规范。反复讨论、修改,才把合同文本最终定下来。
合同出炉了,终于要进入图书制作阶段。我们的任务:一是稿件整理,找寻翻译。这套书图文并茂,文字为图片服务,因此书中文字必须精简,而且为了契合设计作品的风格,文字还得讲求韵律、文风等。说实话,翻译要达到 “达”和“雅”,实为不易。另外,该类稿件最佳译者要求有建筑学科背景,经过几轮试译及与译者不断沟通,终于找到了心仪的翻译。二是文稿的编校。这套书的稿件含有大量的中英译文,2013年后改为中、英、西文,编校过程包含对原文、译文的审校,除考验文字编校能力外,还考验我们中英两语的翻译水平。而且每期图书都包含中国建筑设计作品,会涉及中国风的建筑设计,古文、诗词常有,有时好几个小时甚至只能改完一个片段的文字内容。三是出片、印刷等。作为建筑设计类的彩印图书,设计、排版等都极具美感和表现力,要百分百呈现,自然对片子色彩、印刷等要求极高。于是我们请到了谙熟制版工艺的美编俞老师帮忙把关、监印。为了减少成本,版贸部伍老师还指导我们接触到了实物出口等方面内容。这项开拓性工作既降低了成本又为浙大社创造了一定的实物出口量和相应的外汇收入,一举两得。
转眼,这一系列图书已经有十几辑出版,四方合作愈加协调。何其有幸,我们能够在初入编辑行业之时就接手这样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开启我们的编辑生涯。感谢出版社陈晓嘉、徐有智、伍秀芳、俞亚彤、许佳颖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四方合作还在继续,我们将更加努力,通过本系列丛书的出版,推动国内建筑设计业向更高、更美、更好发展;希望四方合作能推动学科的国际化发展,扩大两院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