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8月27日 星期三

    地方与学界互补 王渔洋学术研究视野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 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8月27日   01 版)

        本报讯 (记者 舒晋瑜)山东省王渔洋研究专业委员会于8月22日在山东省桓台县成立,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学术研究基地同时挂牌,这一纪念王渔洋诞辰380周年活动的系列举措,标志着王渔洋研究新的里程碑。

        无论对于清初诗坛,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王渔洋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王志民说,王渔洋是清初文坛领袖、“一代正宗”,他一生勤于著述,以诗名世,著书36种560多卷,独创诗论“神韵”说,蜚声海内,主持清初诗坛五十余年,康熙皇帝曾萃其精华300余首编成《御览集》。王渔洋有11种著作收录到《四库全书》,还有25种著作列入《四库全书存目》。作为清康熙以来的文化伟人,有关王渔洋文化的研究一直是清代文学的研究热点。

        学者袁世硕从1984年开始参加桓台王渔洋的纪念活动,30年来目睹了王渔洋学术研究的发展。他认为,桓台县的地方研究和学术界研究密切结合,地方研究为全国的王渔洋学术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课题,促进并推动了全国的王渔洋文化大发展。过去的渔洋研究面比较窄,局限于神韵学说等,30多年来的王渔洋研究视野越来越宽,超过了过去数百年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蒋寅的观点与袁世硕较为一致,他说,研究者需要两种,一是专业的研究者,他们会站在文学史的角度,二是地方研究者,他们站在地域文化的角度。未来的研究最好是地方文史工作者和专业工作者互补,地方研究者将为专业研究者提供很好的补充。桓台县王渔洋研究能有较高层次、较大规模的活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大有关系,同时地方研究与学术研究的互补为学术界找到新的突破口提供了最佳范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