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6月18日 星期三

    在“成长”中的抗争

    凸凹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6月18日   03 版)

        利用小长假,睡前的功夫读了一部冷而老旧之书,即: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年3月版的《扬布拉德一家》(上、下)。

        该书系我逛北京春季书市所得。之所以说其“老旧”,不仅出版年限已逾30年,而且纸质暗黄、酥脆,已经不得翻,一掀动书页,纸屑就落下,罢读之后,要洗手。但纸页有彻骨的幽香,鼻翼一翕动,人就醉了。

        它的作者是美国黑人作家约翰·基伦斯。书后附有简介:约翰·奥列佛·基伦斯是美国黑人小说家和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扬布拉德一家》初版于1954年,被誉为“美国黑人进步文学的里程碑”。这部小说,以扬布拉德这个黑人家庭两代人的生活和遭遇为主线,集中表现了本世纪头30年里美国南方黑人所遭受到的歧视和迫害,也描写了黑人的初步觉醒和在革命的工人阶级领导下团结起来进行斗争的意识……

        即便作者在历史上曾拥有盛名,但在今天,他也已经死寂无名了。面对这么一位被湮没了的作家和这么一部被尘封了的书,我试着开始阅读,像一次没有预期的探险。

        但阅读几页之后,躺在枕畔的我,情不自禁地坐了起来,因为他的书写,质朴而多含感情,贴着人物的身份,用人物自身的情感逻辑娓娓道来,准确地呈现人性的内在特征。开始的这几页,写一个叫萝莉的黑人女婴的诞生。他的父亲自然希望生个男孩,但面对“颜色像胡萝卜那么红”的既可笑又可爱的一个小小的生命,父亲马上想到的是“现在可得加倍地干活了”,因为在被白人压迫的生活环境中,女孩子的成长就更多了几分艰难,他必须“争一口气”,给女儿最起码的庇护。他的心绪是复杂的,“他一方面觉得软弱无力,一筹莫展,惶恐不安;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坚强有力,无所畏惧”。为了给自己壮胆,他在庭院里放枪,在怦怦的枪声中,他感受到了上帝赐给他的力量,因为女儿的存在,他必须站立起来。

        这来自被压迫者的心灵消息,是那么的准确,其悲壮的成色摄人魂魄,让读者情不自禁地进入并展开对一家人未来命运的关切和猜想。

        我一气读了30页,读到小说的主人公全部悉数登场。而每个人物的出现,都有自然而然的来路,都是命运的安排,让他们不得不前来扮演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不仅他们自己不能选择,好像即便是作者,也没有任意安排的能力。

        我深刻地感到,这是一部让读者深陷其中的小说,一旦拿起,就再也放不下了。

        但是,还是强迫自己放下,一如真感情到场,不能放任地挥霍,要慢慢地消享。熄灯躺下,却不能入睡,依着书中的线索,演绎后边的故事,一如与爱人分别,还在揣度她的心思,以便再次与她相见时,能够心心相印、琴瑟相和,让快感升级。

        就这样,经过三个既陶醉又节制的夜晚,完成了这次阅读之旅。掩卷沉思,发现,这是一部反映“反抗者”自身不断成长的小说,力量之源,是内心的觉醒、勇气的形成和意志的不断壮大。

        萝莉的女儿洁妮,被白人欺负,幸亏有哥哥罗贝及时出现,才免遭失身。但白人警察把罗贝带进警所,罪名是他殴打了白人。萝莉被传唤,让她用鞭子抽打自己的儿子,向白人谢罪。这是萝莉所不能接受的,因为是白人的侵犯在先,儿子不过是在情急之下对妹妹施行了救护。萝莉是个有坚定意志的人,从小就懂得抗争,自然不能抡起那不公的鞭子。但警察警告说,如果她不抽打自己的儿子,就要把罗贝投进感化院。她震惊了,那是专门用来折磨黑人的地方,最后的结局是不死即残。萝莉只好屈从。孩子的后背被打得皮开肉绽,她自己的心也顿然破裂。回到家里,母亲跪着给儿子清洗伤口,儿子拼命拒绝,母亲只好厉声呵斥,你要懂事。“天哪,白人多可恶啊!他们拼命地欺压你,仿佛现在还是奴隶时代似的,这还不够,还要让你的儿女对你也怀恨在心!”萝莉道出了种族歧视社会的深层本质,白人不仅欺压,还要离间,让黑人之间彼此不和,消减反抗。所以儿子必须懂事,即必须觉醒,否则就失去了自我救赎的希望。

        这种描写令人震撼,它比那简单的快意恩仇的反抗故事来得深刻,更让人对整个社会做制度层面的反思。它的着眼点还在于,黑人命运的根本性改变,不仅要作外部的反抗,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从内部立人。

        整部小说的基调就定在这里,几乎所有的叙述,都围绕着黑人自身品格的增长而展开。

        譬如主人公乔埃·扬布拉德,虽然特别能够承受苦难,但是面对强大的白人势力,还是有不可抑制的优柔和胆怯,以至于白人会计经常克扣他的薪饷,他也只能忍气吞声。终于有一次他壮起胆子对白人说:“先生,您点错了。”白人愕然,之后恼羞成怒,“黑鬼,你想诬陷人吗?滚开,不要妨碍我的工作!”白人的呵斥,让他心中烧起一团大火,烧得自己都疼痛不已,脸上绽出怪异的笑容、拳头也攥出锐响。白人知道,这是不顾一切的愤怒,再不妥协,就会引火烧身。他不得不装模作样地数了一下钱数,勉强地堆出假笑,“真是怪事,是弄错了。”但也为了保全面子,挥挥手,“快走开,趁我还没有生气。”扬布拉德向着大门走去,“虽然有些后怕,但是心里还是觉得很痛快,他的心情就像一个男子汉应有的心情那样。”

        作者的笔致多么醉人、多么意蕴悠长。它告诉人们,厚暗的夜空不可怕,只要人的心中有光亮;奴在身不可怕,只要我心不奴。有了这样的内在力量,漫漫的自救之途,就是一个伟大的征程,而且,因了被压迫者的反抗处处闪现着人性的光辉,便令人肃然起敬,愿与他们结伴而行,共同成长,完成精神上的终极救赎。

        所以,基伦斯虽然被埋没了,但《扬布拉德一家》却是一块蒙尘的金子,它有永恒的“静观价值”,一经捡起,就光芒四射,惊世骇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