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6月18日 星期三

    读书报杂忆

    于青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6月18日   03 版)

        或者可以这样说,《中华读书报》是正式诞生在一个小饭馆里吧。1994年4月的一天,《光明日报》李春林和梁刚建约我下班后在新闻出版署楼下的小饭馆里见面,要商谈《中华读书报》启动的事情。

        之前,时任新闻出版署图书司司长的杨牧之找我谈过话,要我代表新闻出版署到《中华读书报》兼任主编。1994年4月8日新闻出版署签报件上的批复意见是桂晓风副署长写的:“同意于青同志兼任《中华读书报》主编(不领取报酬)。如涉及领取报酬事,再议。”(这份签报件居然在我手上)实际情况挺简单,新闻出版署和《光明日报》两家合办《中华读书报》,一家出一个主编,但不出钱。梁刚建关于此事已有回忆文章描述,兹不赘。

        在小饭馆里,用了一顿晚饭的时间,我们讨论了相关的启动工作:经费由梁刚建个人先期垫付5000元(后又有增加),我在新闻出版署图书司工作多年,出版界人脉较广,帮助联系相关出版社,由工作人员去跑广告。

        《中华读书报》创刊后,我这个兼职主编每周二下午出报前也要去参与终审,我从无办报的经验,而报社从梁刚建到年轻的记者们都很尊重我的意见,合作一直很愉快。这样一种相互默契的工作方式,与刚建兄的为人和工作作风有很大关系。读书报当年只有里外两间屋,他的办公室在里间,外间的编辑、记者一有什么事,拔脚就去了里间,谁有什么主意都跑到他面前去“侃”。他总是笑眯眯地边抽烟边听。我去值班,也是坐在他的对面,总听他在真诚地大声回应:“好!太好了!”刚建这人看上去挺“面”,其实很有决断力,他的本事就是把大家的激情和活力都充分调动起来,然后将灵感与才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报纸的各个版面上。

        编辑、记者年轻、有锐气,这对于办报是极其可贵的,刚建深知这一点,他对大家可以说真是呵护有加。记得有这样一件事,从河南大学来的赵武平,写了一篇文章评述学界的某种风气,言辞颇为尖锐、犀利,而且涉及了某位学界名人,有人担心会对报社有不利影响,不主张刊登,刚建反复斟酌,尽管最终未予登出,但还是找赵武平讲明原因,并按照最高稿酬开给他。我的校友萧夏林,刚建说他有一种“不羁的文学精神”,也是他“慧眼识英雄”,尽管有人对萧夏林有微词,刚建却用其所长,在当代文化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二王之争”、“二张之争”,都是萧夏林策划的,《中华读书报》因之大收“博睛”之功。 

        报纸初创和发展时期,女编辑、记者们更是功不可没。她们年轻、时尚,组稿却不惜气力,被称为“红粉军团”,颇为引人注目。美女记者红娟一颦一笑,魅力十足,而每期一篇她的出版人侧记,总能相当传神地描画出出版界各路领军人物的风采。陈晓梅则很早就显露出“大姐大”气派,她言语不多,出版社召开专业会议,总是被邀请的嘉宾,也总能不动声色就组织出大块专题文章,观点中肯到位,在业界颇有口碑。王小琪一直专注地做编辑工作,无论何时,在办公室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在外界她没有那些名记们名气大,却在报社起着“定海针”的作用。赵彤宇看上去有些文弱,却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能量,将广告业务做得风生水起。“红粉军团”一时成了《中华读书报》一道动人的风景。

        趣事还有一件,那时报社有一女孩王菲,是号称北京“勃朗特三姐妹”之二姐,多才多艺,特立独行,装扮自然也很“潮”。有一次,她穿超短裙来上班,还涂了层灰色的睫毛膏,这在那个年代的光明日报报社,还真有点令人侧目。她自己也调侃说:别人看我的眼光,像看女特务。梁主编平时不大管这些事,也有点承受不住了。他从里屋出来,从她身边走过,无语;再走一趟,还是无语。一个上午,走了好几趟,最后,实在憋不住了,站在她身后,终于说了一句:“王菲,你怎么这样?”这是读书报的小编们学给我听的,是我听到的惟一一次刚建为这种事批评下属的案例。当然,王菲也只是报以嫣然一笑,以后就再也没有以这种装扮来上班了。

        回想起《中华读书报》初创那几年,虽然也有一番辛苦,快乐还是主要的。我在新闻出版署机关本职工作较繁杂,还要赶过来值班,尤其是刚建出差的时候,我要独立当班,签发印数。编辑、记者们与我合作也很愉快,不时给我讲发生在编辑部里的一些趣事,逗得我哈哈大笑,倦意顿消。我虽然身份特殊一点,大家都不跟我“见外”,彼此之间都成了很好的朋友。后来的一段时间,因为各种原因,我来《中华读书报》逐渐少了,还是非常关注我们的报纸,也经常回忆初创时期共同度过的艰难又美好的时光,我知道从读书报出去的许多编辑、记者,后来都担当了重任,陈晓梅、赵彤宇、赵武平、呼延华、祝晓风等,各各成为一方“重量级人物”,而留在报社的如王小琪、红娟也都挑起了大梁,这时候我就想到,读书报的成就恐怕不止于是出版业界的一个主要媒介,更是一个很好的培养人才的基地。我回忆起以往每有活动时,刚建是如何以欣赏的眼光在人群中默默地看着他的团队,他也许正是以这样一种胸怀和抱负,投入创办这份报纸的事业的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