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院)教授,研究的主要领域有城市历史地理、先秦历史地理、地理学思想史、北京地区历史地理等。
我小的时候正处于上世纪50年代,那是个对科学很热衷的时代。回想起来,我读过的印象深的书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他有一系列科学幻想作品,如《海底两万里》、《气球上的五星期》、《神秘岛》等,在故事里面穿插了很多自然科学的知识,很有意思。此外,还读过一些“趣味数学”、“趣味物理学”之类的书,也都是翻译过来的,读起来都很有兴趣。那个时候,我的阅读几乎全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里面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还有一些科学原理、科学推理,很能给自己的脑子开窍。
我至今还记得凡尔纳小说中的一些情节,例如:《海底两万里》里写的,一艘潜艇可以在海底长期航行。船长是一个神奇科学家,他可以利用海底的各种资源解决氧气的问题、食物的问题、能源的问题。书中仔细讲解每项技术的原理,说得很像那么回事,我读的时候,甚至认为,现在的造船厂就应该按照儒勒凡尔纳讲的原理,照样造一艘潜艇,放到海里去,准行。
读了书,就想看真东西。北京当然没有潜水艇,但还是有几个博物馆,如天桥的自然博物馆、西四的地质博物馆、西直门外的天文馆等,都去了不止一次。记得第一次在地质博物馆看见真的钻石,足足盯了好几分钟,只有一点遗憾,钻石的个太小,不像想象的那么大。
当时没有多少人文方面的书吸引我。好像有些翻译的外国书,但觉得隔膜,读不下去。在记忆中,最早读的人文故事书是《林海雪原》,那不是儿童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