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6月04日 星期三

    《中国历史小丛书》起重要影响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6月04日   10 版)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我1956年出生于皖北农村,赶上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又是文革,我们小时候的阅读和今天的孩子根本没法比。但小时候对我影响很大的书也是有的,尽管在农村,但镇上有新华书店,当年的新华书店和合作社一样,从全国批发了一些好书。我看的都是红色读物,如《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这种连环画,对儿童来说,这种阅读一方面识字,另一方面也学到了一点知识。

        初中时能看的书比较多了,从《苦菜花》到浩然的系列,当年的红色长篇小说没我们不熟悉的。因为书少,一本书要反复看,印象中都能把《艳阳天》背下来。但对我后来有重要影响的可能还是吴晗主编的那套《中国历史小丛书》。这套书都是一流学者编写的小册子,一册也就三五万字。当年还没有丛书、套书的概念,镇上书店断断续续来了新的,遇到就买。此外,对我影响大的,是鲁迅的作品。当年文革时期的单行本,我们从中看到了很多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另外,鲁迅文字的苛刻、严谨、冷峻,让我有一段时间很崇拜,特别是他晚期的散文,对我影响很大。

        现在的孩子的阅读,和我们当年相比,份量不够。现在的儿童阅读进入读图时代。说句实在话,孩子看得津津有味,我们大人却一点都看不懂。当然,它也有它的正当性。但是我想建议的是,作为学者是否也可能为孩子做点有益的事情。

        吴晗那一代人,当年对文化的建构还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人想编能够贴合儿童心理需求的中国历史文化类读物,但急功近利的时代环境已经不具备条件。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也有这么一种可能了。比如像设立基金,不必老做“高精尖”(好多都是垃圾),不如拿出一部分精力和款项,聘请大专家给儿童编一套中国历史文化丛书,那整个国民的素养肯定会不一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