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6月04日 星期三

    戴着“镣铐”跳出好舞

    魏委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6月04日   08 版)

        长篇纪实《杨开慧》是一部特色鲜明、意义非凡的精品力作。由《杨开慧》而精选浓缩的《板仓绝唱》能够上2013年度中国报告文学排行榜,更加说明了这部作品的质量过得硬。

        其一、素材珍贵,视角独特。有关毛泽东的创作,可说是当代文学中最热者之一,《杨开慧》之所以能从众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首先就在于其史料的挖掘、题材的新颖与视角的独特。也就是说,虽然它写的是伟人毛泽东,属于重大与热点题材,但不同于以往的大多再现其革命活动或歌颂其丰功伟绩,它写的是毛泽东的爱情,而且是非常敏感的毛泽东与杨开慧、贺子珍之间的“恋情”。而且是从“杨开慧手稿”的角度来进行“还原”,保证了她的独创性。作品以近年在杨开慧老家板仓墙洞发现的,最能反映毛、杨爱情与心灵的“手稿”为依据来“还原”毛泽东,就显示了其视角的独特、构思的精巧与形式的创新。

        其二,作家对敏感题材把握精准,体现了革命者的高尚情怀。余艳是不为爱情而写爱情,更不为迎合低级趣味而媚俗,而是将“爱情”与“革命”相结合,以“爱情”写“革命”,从“爱情”角度“还原”历史真相。以往人们在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爱情”上存在疑问甚至误解,余艳则通过扎实的资料与缜密的分析,从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故事中,有力地证明他们是心灵美好、品质高尚,以个人小爱服从人类大爱的革命领袖与英雄。而这一点,也是作家的正义良知与责任担当之所在。

        其三,作家的写作态度虔诚,理性和感性结合得较完美。作者多次上井冈山、板仓杨宅寻访、体验。她曾在凄风冷雨的寒冬,独自一人枯坐在杨开慧卧室。为何要这样?余艳说:“要还原杨开慧的手稿,得先还原她的痛。痛,有了传递和感应,附着于我身上,成了深入骨髓的痛,才会有痛过之后有力的文字”。的确,这是女人之间用一颗“心”去感受另一颗“心”,用一种“痛”去体验另一种“痛”的方式。作品在情理交融与心理描摩等方面,很显功力与特色。毛泽东与杨开慧既是患难夫妻,又是革命战友;既是可敬可佩的“真英雄”,又是心灵美好、情感丰富、性格鲜明的普通凡人。

        其四,作者在处理“虚构”与“纪实”的“文学性”问题上,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典型范例。《杨开慧》无论从狭义与广义还是从传统与现代意义而言,它的“文学性”都很强。受“非虚构”特性限制,纪实文学的确不能像小说等虚构文学一样,自由地运用“意识流”等手法直接进行心理描写,然而,有限制并不等于无作为,“戴着镣铐跳舞”并不等于不能跳出好舞,关键是怎样从文体实际出发,开拓创新,“走自己的路”。而以手稿“还原”历史,以真情抒写大爱,以心理描摹揭示人物精神,努力向深处开掘与向高度提升,从而在纪实文学如何进行“红色题材”创作,以及如何在艺术上“向内转”等方面进行了成功尝试,《杨开慧》积累了宝贵经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