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到的他,还是微博上那个刘村长,那时候《别人的生活》还在网络上一天一篇的连载,都是细碎的故事,记录着身边最卑微不过的人。
经常是上下班的路上读,不觉人就安静了,车窗外整个世界在流逝,看到刘汀说,我在天桥、地铁、公交车和人群里遇到这些人,看着他们缓缓而行,记下微笑的细节。在宇宙里看,我们所处的世界的万物都不如尘埃之大,可这些如此细小的尘埃,如此平淡的灵魂,如此纷扰的世界里,藏着我们和别人的生活。
他写他自己,路边的小摊贩,地铁里的流浪歌手,他写普通人的贫穷和病痛,人与人微妙的关系,那些被忽略的,又暗涌的五味杂陈的情感。
我一直想他应该是个过于敏感的人,在这个如露水般短暂的世界,他一样每天夹杂在洪流一般的人群中,这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太多事,当我收起自己已经太过廉价的同情,面无表情刷微博的时候,他仍在保持着为人的温度,以及感受的能力。
新周刊出过一期《橡皮人》的专题,橡皮人说,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我可以按时起床,但仍似一夜未眠的疲乏;我像大多数人一样善良,但从不见义勇为,甚至连围观也不愿意;我不是不渴望爱情,但真是婚也懒得结。这些话说得心里一惊,是的,谁还记得刚刚那个苹果的滋味,无梦,无痛,无趣大约是很多人生活的常态,除了还有一点点记忆带着痛或愉悦的知觉,未来和现在,都一片空白。
感受力在当下是种可贵的能力,刘汀保持对生活的敏感,说写别人的生活,是为了看清和感知自己的世界。那些微小人物的存在,其实成为了我和他人的连接,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人是纯粹的孤岛。微博上直播自杀的女孩是“我”,安娜卡列尼娜的是“我”,《城堡》中的土地测量员也是“我”。这么说,那巨大又无力的孤独感其实稀松平常。人生一段,仅此而已。
刘汀只写他实实在在的文字,说一段一段的故事,落笔诚实,既不疏离,又保持客观。读惯了宏大叙事的人也许不习惯,因为他笔下的人物离自己太近了,那就是楼下的小摊贩,自己的邻居,地铁里坐在身边的女孩,他们卑微又坚韧的人生,与他擦肩而过的时候,被定格在他的文字里。更可贵的是他并不自诩高度,也不当自己是红楼梦里的石狮子。他是参与者,比起盛产鸡汤的心灵导师,真实可爱得多,明明也是,雾霾就是雾霾,谈什么心灵境界,真让人瞠目结舌,啼笑皆非。
他也写婚姻,妙笔随处可见,“爱情,有时候像是婚姻这部大戏的宣传片,把所有的噱头,所有吸引人的点都暴露给你,把你裹挟进去。但真实的婚姻,是一部冗长的电视剧,你别无选择,既不能后退,也不可快进,它是一种缓慢的匀速运动。选择一个人,也就选择了一种妥协的方式,一种商量的口吻,一种讨论的可能。”
他写那条街上旧书店的主人,虚弱的老人之间的对话,也写他带着一束被禁止的花穿越在北京地铁里的朋友,写去年的温州高铁,是的,理想在摧残我们的生活,但总有些心底的坚持,能超越虚妄,等待理想来建设我们的生活。
参差百态,幸福本源,人生百态,风景好看。川端康成说,“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有时美竟是生活的原动力。我们被动的出生衰老和死亡,偶然间也追问终极意义,一边想安居乐业,一边要离家出走,不过要寻求个灵魂的安宁。
生活是否真的不可避免要走向庸俗,我们是否终将成为自己曾经最厌弃的人,契诃夫说他那一生,开头是满满当当的许诺,中段变得皱巴巴怯生生,到结尾,烟花一场。人作为如此荒谬的存在,除了找哲学和宗教当救赎,简直别无他途。看到刘汀写大学时夜晚总有诗和琴,他说这两件事都很无用,但都很重要。只有它们,才能在我们内心生活里折射出巴掌大的光芒,不至陷入孤独和恐慌。如果一个人告诉你,他最近在从事什么工作,在弄什么东西,你能搞清楚他的生活吗?不,不能。但如果他真诚地讲到,他在弹琴,他在读书,他在写诗,在天桥上看车流,在逐个胡同闲逛,你一定能从心里感受到他的生活。
他的口吻慢悠悠的,像是在和你喝茶聊天,他好像并不坚持某种人生哲学,但却有笃定的内心态度,他那些话让你把心里的繁乱庞杂慢慢梳理清晰,重新回到安宁的境地;现世的成功标准,往往让自己忽视了最本质的需求,进入一个混沌的盲区,其实最幸福的难道不是体验并热爱自己倾心的一切事物,并能与此度过一生。
很爱王小波那句,“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我想着这世上,仍有心甘情愿的爱和坚持,仍有好看的风景和可爱的人,那么生活,仍然值得为之努力。
《别人的生活》,刘汀著,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定价:35.00元。